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专栏 > 十三五规划专题 > 规划回顾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日期:2006-11-08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序 言

  地震灾害是一种小概率大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等特点。北京地处Ⅷ度高地震烈度区,是国家重点设防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是首都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日益加快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对城市的整体防震减灾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规划客观分析了当前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重大项目安排,用以指导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是各区县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编制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年限为2006年-2010年

  

  
  一、规划背景

  北京为我国东部强震活动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6.5级以上强烈地震。防震减灾工作是首都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图1 北京市行政区内历史地震分布图(294年-至今,Ms?4.7)

 

 

 

专栏 1 北京历史地震灾害情况

  北京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震并造成巨大的灾害,据记载在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共发生对北京地区造成大于或等于VI度的地震约有20多次。现在已知的发生在北京市行政区内的、最早的地震记载是公元294年9月(西晋元康四年八月)北京延庆东地震,这次地震估计震级为6级,震中烈度为Ⅶ度,造成100余人死亡。公元1679年9月2日平谷-三河8级地震是有记载以来对北京地区造成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10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伤亡。北京地区近代地震活动比较频繁,20世纪中后期一些地震对北京也造成了较大影响。


  (一)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经过有关部门的努力及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北京市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防震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1.地震监测系统基本实现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地震观测系统逐步完善。建成了由1个台网中心和31个数字遥测台站组成的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以及由8个子台组成的流动数字地震观测台网。使北京地区的地震监控能力达到ML1.0-1.5级,定位精度小于3公里,大震速报时间在5-10分钟以内。

  前兆观测系统建设加强。建成了由1个台网中心和26个观测台站组成的数字化前兆观测台网,涉及地球物理、地壳形变、地球化学三大前兆学科各个测项,共63台套仪器,基本形成了一个布局较为合理,长、中、短、临前兆测项合理配套的前兆监测台网。

  强震动观测逐步推进。完成了由24个拨号子台,18个实时传输子台、遥测中心和6套流动台网组成的北京市强震动数字遥测台网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北京市强震动数字遥测台网系统。

 



图2 北京强震动数字遥测台站分布图



  2.防震减灾管理工作逐步规范

  防震减灾法制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十五”期间,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北京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工作有关规定(暂行)》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律程序。目前,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已经有了一部地方性法规,一部政府规章,十个规范性文件,再加上国家颁布的法律及行政法规,法制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范围基本确定,评价工作的要求逐步规范具体,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工作要求审定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审批模式基本形成,明确了抗震设防要求的归口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审定机构。

  3.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初显成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开始起步。完成了《北京市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纲要》并通过审定,组织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设计,制定了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标准。进行应急避难场地建设试点,探索应急避难场地建设经验。完善全市应急避难场地建设工作并配套完成市、区县应急避险疏散预案。

  地震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定了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制度及程序建设。建设完成地震应急快速响应技术系统,部分区县相继建成了北京市区县一级的地震信息与应急指挥系统。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北京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水平得到大力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比较,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城市整体防震减灾能力还比较脆弱。

  1.地震监测系统基础薄弱

  地震观测台站密度低,观测环境差。北京市近郊及北部地区观测台站密度低,专业地震台站和地方地震观测站大多为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建立,大部分台站的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距离现代化台站的标准尚有较大差距。许多台站的观测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有的已严重影响到台站的观测质量和监测能力,甚至已失去观测价值。

  强震动观测台网密度低。北京市强震动观测台网密度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尚未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观测台阵,还不能满足对活断层的强震动分布特征进行观测的需要,不能满足重大建设工程设计对场地不同深度地震动参数提出的要求。


 


专栏 2
部分国家和地区强震台分布密度表

地区

面积
(万平方公里)

台站数

密度
(台/万平方公里)

美国加里弗尼亚州

41

4000

97.6

日本

37.7

5000

132.3

台湾

3.6

1500

416.6

北京

1.68

73

43.4


  2.城市及农村地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脆弱

  城市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防震减灾能力脆弱。北京市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水、电、气、热等管网分布于全市,基础设施体系庞大,但只有少数工程进行过地震安全评价工作,抗震能力脆弱。北京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建造的建筑物还占相当比例,这些建筑物大多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能力不足,建筑物抗震性能基础信息不完整,影响了地震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从国内历次地震灾害的情况看,农村农居在地震灾害中倒塌的比率较高,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近60%为农村人口。农村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防灾减灾意识淡薄,在国家尚未将农村地区建房纳入规范化管理的情况下,大多数房屋未经正规设计、施工,自行建造,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村镇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

  3.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全市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除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刚刚起步,其他诸如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社区救援志愿者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地震应急演练培训基地建设等均处于筹建阶段或还不健全,应急救援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实际要求。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滞后。全市仅有的中国地震科普教育馆由于地点偏僻、管理体制和运营经费等问题,基本上处于不开放状态,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尚无固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地和场所。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缺乏,造成大部分市民防震减灾意识淡薄,防震减灾知识匮乏,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不高,容易受到地震谣传的干扰,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4.地震基础科研水平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建设的要求

  对北京地区的断裂和地震构造的研究,地矿、石油、水文、地震等部门在不同的阶段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做了相应的工作,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建设的要求,对于大部分断裂存在的依据及其主要的活动特征还认识不清,还不能做到断裂位置的准确定位,对整个北京地区历史地震的发震构造、深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孕震背景缺少能达到目前防震减灾工作要求的研究。

  (三)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和《国家防震减灾规划》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

  1.未来地震灾害的趋势要求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北京市处于华北北部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交汇部位,境内分布着数条规模较大的地震活动断层,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这就要求北京市必须要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目前,北京市单体建筑物越来越高,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倒塌所占地面面积扩大,压埋厚度加大,对避难的市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震后的快速抢险救援造成极大困难。单体建筑物的容积加大,水、汽、电、暖等居民生活赖以生存设施的点和面相应增大,存在潜在地震次生灾害源。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相对减少,社区避险能力降低。道路交通越来越立体化,交通设施倒塌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中断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一些生活必需的物资短期内供应将非常紧张。建设工程的发展趋势要求迅速提高城市的整体抗震能力。

  3.北京的城市定位要求高标准的防震减灾体系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中央对北京提出了做好“四个服务”的要求,另外,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这些都对北京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避免和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要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高效有序,减少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三是要求缩短灾害恢复周期,避免和减少灾害给经济运行造成的中断;四是要求为社会提供适合需求的、高质量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产品,以保证社会安定和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专栏3 防震减灾专业名词解释

  地震震级:地震大小的度量,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相关,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前兆:在天然地震之前出现的、标志导致地震过程已经开始或正在进行的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气象等方面的现象。

  强震动观测:记录地震动和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的地震观测。

  地震安全性评价:指以地震观测资料和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等科研和技术工作为基础,对工程建设场地未来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及其不同风险水平所取概率、强度的预测和地震事件对工程建设场地的影响程度及安全程度的评价。

  地震应急救援:各级人民政府针对地震灾害事件,组织实施的各种应急抢险救援的救灾行动和救援准备。

  地震活断层:曾发生和可能再发生地震的活动断层。

  地震断裂带: 在构造上相关的一条或多条地震活动断层的总称。

  烈度速报系统:利用实时或近实时强震台站实测的地震动记录,快速获得地面振动强度(烈度)的系统。

  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地震发生后,在短时间内估算出地震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经济损失和无家可归人数的系统。

  地震小区划:根据工程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场地在周围潜在震源影响下可能出现的地震地质效应及其类型、特点和危害性,并对工程场地进行归类和分区,从而为工程场地规划、抗震设计和震害预测等提供基本依据。

  地震灾害协同响应系统:指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地震应急指挥、震后趋势快速预测等技术支持平台和计算机软件。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