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专栏 > 十三五规划专题 > 规划回顾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

日期:2006-11-02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前 言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本规划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是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后编制的第一个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的五年规划,是首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较为重要的综合性规划,是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市“十一五”时期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活动的重要指南。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以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划编制上,注重总量、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注重资源、环境、人口约束与发展建设客观需要的统一,注重转变增长方式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注重整体结构布局优化和重点薄弱领域加强的统一,注重近期建设重点与长远发展方向的统一。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一、“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实施状况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投资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大力优化投资布局,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深入推进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调控手段,实现了投资平稳、快速、健康增长。

  (一) 投资规模创造新高

  “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57亿元,为“九五”完成投资5462亿元的2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九五”末期投资总和的1.2倍;“十五”时期年均增速17.7%,高于“九五”时期8.9个百分点。其中:中央完成投资1437亿元,年均增速0.5%,占13.2%,比重比“九五”下降了17.5个百分点;地方单位完成投资9420亿元,年均增速22.7%,占86.8%,比重比“九五”提高了17.5个百分点。

  (二) 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十五”期间北京市共安排185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5037亿元。其中:道路、轨道交通、能源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88项,环境资源、生态治理、农林水利工程12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检法司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25项,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37项,奥运场馆、配套设施、周边道路等奥运相关项目5项,大型公建及文保区、危旧房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等重大开发项目18项;完成投资323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29.8%;竣工143项,占77.3%。重点工程安排上突出了完善交通体系、落实区域功能定位、加强郊区建设、增强承载能力、扩大经济总量的特点。

  (三) 投资结构有所优化

  从投资方向看,“十五”时期投资明显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等主要领域。“十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974.3亿元,为“九五”投资额1979.5亿元的3倍,年均增速2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5%,比“九五”期间提高了18.8个百分点,是影响投资走势的主导因素。基础设施投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之最,完成投资2260亿元,为“九五”时期投资额1382亿元的1.64倍,年均增速8.5%,占全社会投资的20.8%,比“九五”期间下降了4.5个百分点。工业完成投资1122.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10.3%。

  从投资主体看,多元化投资格局基本形成,投资自主性不断增强。“九五”末期我市投资仍以国有投资为主导,2000年非国有投资只占41.6%。“十五”期间则形成了多元投资主体并存的新格局。国有投资累计完成4286亿元,年均增速0.9%,占39.5%;而非国有投资完成6571亿元,年均增速达39.5%,高于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速21.8个百分点,比重达到60.5%。其中:民间投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分别完成5052亿元和1519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51.6%和16.2%。

  从三次产业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情况看,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小幅上升,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上升。“十五”期间,三次产业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7%、14.8%和8.2%;完成投资分别为24.5亿元、1210.7亿元和3251.5亿元,占三次产业投资总额比重,由“九五”的0.3%:29.7%:70%调整为“十五”的0.55%:26.98%:72.47%。

  从利用外资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取得跨越式发展。五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达21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3.2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87.3%和24.6%。

  (四) 投资布局有所调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开始落实,四大城市功能区出现协调发展势头。在政府投资支持、引导和带动下,首都核心区功能得到优化调整,南北主干道逐渐打通,社区功能不断完善,前门和大栅栏危改文保区的拆迁、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初显成效;城市功能拓展区建设力度加大,奥运场馆周边道路、环境整治、高科技园区发展等重点项目得到建设;城市发展新区集聚产业、分流城区人口的功能得到培育,新城路网交通、市政设施、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生态涵养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不断加强,风沙源治理、水源保护、农民安全饮水、生态环境整治等持续改善。

  (五) 投资成效较为显著

  奥运场馆及相关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北京地区31个奥运比赛场馆、5个奥运配套设施全部开工建设,地铁五号线、四号线、十号线加快实施,建成奥运道路7项。

  交通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轨道、五环路、六环路(良乡-通州-昌平)、京承一期、莲花池西路等重大项目建成通车,首都机场等大型公交设施实施顺利。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60公里,运营总里程达114公里。新建高速公路280公里,市域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48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096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4696公里。新建城市主干路100多公里,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通车里程达到1161公里。

  新建城市桥梁32座。

  公用事业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城市中心区自来水管道长度达到7213公里,比2000年增加1620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了怀柔、张坊、平谷应急水源工程,年新增水资源供应能力3亿立方米以上。建成天然气陕京一线、陕京二线等供气工程,全市天然气使用量2005年增加到31.7亿立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1.9倍。新增220千伏变电站13座、110千伏变电站57座。建成北京第三燃气发电、双榆树供热厂扩建、热网联通线、三环路热力管线等工程,城市集中采暖面积达到3.3亿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2.1倍。

  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新跨越。医院硬件设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学科研业务楼、妇婴保健中心二期、儿童医院门诊楼、友谊医院门急诊教学综合楼、回龙观医院病房楼等重大医疗设施建成使用,佑安医院改扩建、地坛医院迁建、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朝阳医院改扩建一期等公共卫生项目相继启动。完成了412家一级医院传染病诊室、140家二级以上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完成了10个远郊区县的急救分中心、48个乡镇急救点、136个城区社区急救站项目建设。城乡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07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覆盖率达到81%。

  新建了国家大剧院、中国电影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新馆、天文馆新馆、北京数字出版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配建了6000多个全民健身工程。市属市管高校教学科研与后勤设施得到改善,累计竣工大学生公寓49万平方米,良乡与沙河高教园区、亦庄职教园区、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动画基地楼等重大教育项目加快推进,430所学校276万平方米的操场全面完成整治。

  郊区建设力度空前加强。市政府投资向郊区倾斜力度加大,“十五”后三年投入郊区的比例分别占到20%、40%、50%,郊区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水平明显改善。

  新城与中心城、乡镇的交通联系持续改善。7个远郊区县与中心城实现快速通道连接,所有新城建成区的道路网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农村公路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路。郊区污水处理系统初步建立,郊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43%,11个新城、各城关镇及2/3以上中心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6.6%。天然气服务范围延伸至大兴、昌平、顺义、通州、房山新城和沿线中心城镇。郊区33个中心镇全部实现集中供水,郊区184万农民达到饮水安全标准。新增农业节水面积55万亩。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市政府投资支持新建、改建农村中小学和职业学校项目300多个、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精神卫生保健院、乡镇卫生院60多个、标准化村级卫生机构项目1486个、农村图书馆、文化馆30多个。启动了“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工程,优势教育、卫生资源开始向郊区扩散。

  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强。完成了昆玉河、凉水河、南护城河等骨干河道及北海、什刹海、中南海等湖泊的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湖泊治理170多公里。建设清洁小流域3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2平方公里。建成了十三陵水库除险加固、白河堡水库上游水源保护等工程。

  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0.5%,城八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1平方米;市级以上公路、90%河道、90%以上宜林荒山实现了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工程完成造林育林340万亩、种草21万亩、小流域治理772.5平方公里、节水灌溉4714处。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建成了清河二期、肖家河、吴家村、卢沟桥、小红门5座污水处理厂,中心城污水处理率由39.4%提高到70%,污水管网达到3807公里。建成了肖家河、酒仙桥中水厂,建成中水管线245公里,城市再生水年利用量达到2.6亿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全市建成大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0座,日处理能力提高了1.7倍。城八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2%。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已具雏形。实施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走集约化、高端化、高辐射发展的结构优化调整战略。在政府投资引导下,产业项目向郊区县转移、向开发区与产业基地集聚。现代汽车、中芯国际、京东方TFT-LCD等重点项目陆续投产;首钢搬迁、现代汽车、奔驰汽车等重大项目实施顺利。2005年,电子、机电、汽车、生物医药四大产业聚集度均达4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度接近90%。产业筛选评价机制初步建立,通过在土地投资强度、产出效率、产业能耗、水耗、环保、就业容量、产业带动效果等方面实行差别化准入评价政策,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六) 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十五”期间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北京市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意见》、《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实施办法》、《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实施办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实施办法》、《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实施办法》、《政府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试行)》等投资体制改革指导性文件。

  北京投资体制改革实践成效显著:推进“两个转移”,即政府投资向郊区转移,引导社会投资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转移;促进“四个转变”,即转变项目管理方式,转变资金投入方式,转变资金管理方式,转变投资调控方式;实施“五个倾斜”,即市政府投资重点向城市交通、郊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村义务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五个领域倾斜;建立了政府投资管理“七项制度”,即: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在42个市政府投资项目中实行了代建制管理,总投资30亿元;经营性项目实行项目法人招标制,在地铁4号线、奥运支线、京承高速公路二期、北苑等5个污水处理厂、高安屯生活垃圾焚烧厂、亦庄东区供气工程、六环路沿线5对加油站等20个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了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120亿元;政府支持的产业项目实行公开征集制,通过社会公开征集、专家评审筛选、政府决策的试点,确定了306个产业项目给予支持;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储备制,实现了先储备、后建设;政府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以及还本付息项目实行贷款银行招标制,对轨道交通、四环路以外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奥运公园周边地区热力管线等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标确定贷款银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前评估论证制;百分之百的稽察、检查制。

  (七) 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投资为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依然较多。包括:城区与郊区发展不协调,郊区基础条件、产业发展条件还不完善;南城与北城区域差距过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交通依然拥堵;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公共服务享有水平差距较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任务重等。

  投资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在区域结构上,全社会投资的70%仍集中在城八区,只有30%投向十个远郊区县。在行业结构上,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55%,工业投资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够,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关键技术。投资增长外延式扩张特征仍较明显,对土地等要素的依赖性大。

  政府投资尚未实现法制化,投资监管制度不够健全。招投标领域、建筑行业、中介咨询行业有待加强约束与净化。“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仍然不少。公用事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融资不够发达。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