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2-14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布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入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
2025年2月13日上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顺义区政府、大兴区政府、经开区管委会、昌平区政府、房山区政府在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召开“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推动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介绍了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编制背景、总体情况、内容亮点和推进机制等有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平原新城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是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一环。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新阶段,平原新城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能级,在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中,更加有力承担好承接、引领、联结、支撑的主体功能,更好将首都发展优势转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本次编制的实施方案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四项赋能”全面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
实施战略赋能。落实新城功能定位,依托区域资源禀赋,着力塑造城市品牌,全力打造现代之城、未来之城、智慧之城、活力之城、开放之城、伙伴之城、梦想之城。顺义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产城融合国际新城;大兴重点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繁荣开放国门新城;亦庄重点建设新质生产力典范区、高端产业综合新城;昌平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活力区、产教融合未来新城;房山重点建设科教融合文化名区、新质智造产业新城。
实施要素赋能。顺应新城发展需要改革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率先开展人才引育留用相关政策试点,扩大有效投资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管控弹性,通过加大资源要素倾斜支持力度、提升要素边际效益,集中力量推动新城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施品质赋能。持续加强高质量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设施建设,推动超5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和超150公里高快速路建设,加快形成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环京周边地区半小时交通圈,优先布局显示度高、群众获得感强的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营造青春友好人文新生态,加速塑造城市发展磁极。
实施政策赋能。“一区一策”量身定制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强财政、金融、产业、科技等政策创新试点和集成,强化人城产融合、职住商平衡,优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注重改革创新、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新城发展动力活力。
二是以“五子”联动加快提升发展能级。
北京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积极推动“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平原新城是“五子”联动的重要承载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加快重大科技设施等创新资源导入,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新城依托重点产业功能区积极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壮大“国产芯”“生物药”“智能车”“机器人”“中国星”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方面,加快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推动数据产权归属认定、流通交易等改革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率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一区一特色”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打造一批数字经济标杆工程。推进“双智”城市建设,率先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全覆盖。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充分挖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塑造文商旅体融合新业态,营造消费新场景,建设“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打造一批消费新目的地。着力打造彰显年轻力和未来感的消费新地标,常态化举办时尚潮流体育赛事和精品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可漫步、可阅读、有趣可寻的城市场景。
“两区”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等多重政策叠加优势,打造制度型开放重要策源地和对外开放重要窗口。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新空间,加快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推动外资集聚发展、能级跃升,营造舒适、便利的类海外环境,探索与更多国家地区开展国际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聚焦“六链五群”率先形成产业协同新格局,在新城落地一批延链补链强链和区域协同的重大项目,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新城和毗邻地区转化。深化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优化。推动交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是以“服务品牌”着力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在服务市民方面,重点聚焦新城青年人才和“老老人”“小小孩”需要,优化住房供给,深化老城焕新,大幅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建设花园城市样板,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打造乐业、安居、漫游、趣学、怡养相融的活力城市。
在服务企业方面,支持各新城对标国际国内最佳实践和先进做法,结合区域实际打造特色营商环境服务品牌,集成政府服务、专业服务、要素保障、场景应用、监管服务等举措,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形成一批“北京服务”新城样板。
未来,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将不断增强,宜居宜业环境将持续改善。
四是以“政策组合拳”强化新城发展保障。
为有力支撑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依据各平原新城特点和实际,“一区一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点围绕规划实施、用地保障、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人才吸引、城市活力等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规划实施方面,支持新城结合发展需要维护分区规划和优化详细规划,推行跨街区、跨规划单元、跨用地性质捆绑实施,向重点产业功能区集聚城乡建设用地和建筑指标、提升发展集中度。用地保障方面,支持新城重点产业功能区规划优先审批、土地优先供应,推广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增容、产业用地兼容使用、鼓励盘活存量用地等创新政策。产业发展方面,加大市级产业引导基金对新城支持力度,优先向新城布局符合主导产业定位的市级招引重大产业项目,用好产业准入“明白卡”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应落尽落,支持新城与三大科学城、有关高校、机构、企业等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园区建设方面,结合重点产业集聚区、两业融合示范区等政策,加大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审批和资金保障力度。指导新城完善产业组织方式,大力提升园区管理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人才吸引方面,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帮助新城引进各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等。支持新城落实好高校、央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励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在新城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方面,加大市级指标向新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归集力度,支持新城按照“以站定线”“站城融合”原则谋划补强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一批轨道微中心。支持重点功能区开展绿地、广场、屋顶等复合利用试点,提升新城公共空间品质。支持高能级赛事、活动在新城举办。
下一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平原新城逐年制定工作要点,细化任务清单、项目清单、政策清单,加强市区协作、统筹调度,扎实推动任务落实,及时开展体检评估,持续优化完善相关举措,实施一批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标志性工程,吸引更多符合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产业在新城入园入区发展,不断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发展能级和宜居宜业水平。
答记者问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从世界大都市圈发展经验看,超大城市都市圈发展普遍有一个功能从中心向外围渐次推移的过程,并最终形成梯度发展的格局。平原新城是北京中心城区向外围发展的第一个圈层,位置十分重要,请问平原新城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工作中会承担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杨秀玲: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京津冀三地视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各项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同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合计11.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8.55%、连续两年企稳回升,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三地正在加力巩固向好势头,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推动区域发展提质增效,进一步发挥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平原新城明确定位为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重要战略门户,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经过近年发展,平原新城也初步发挥了承上启下、内外联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圈层节点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大都市圈发展都经历了中心城市向都市圈演进的过程,中心城市产业要素外溢,功能向外围疏解,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外围新城迅速发展,形成与中心城市互补协同的发展格局,北京作为超大城市,也正在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中心城区向外30-50公里是通勤圈,是都市圈率先发展的重点区域,平原新城位于这个圈层,承担着向内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向外联动环京地区共同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城市融入协同发展格局的重要功能。本次实施方案就是紧紧围绕有效发挥平原新城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中的圈层节点功能来制定的,我们将进一步携手津冀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新闻发布会现场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介绍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