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7-26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2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政务和数据局、市税务局、市商务局等5部门出席。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同志出席发布会,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品牌的总体进展和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连续7年实施1500余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去年,本市出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意见,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把“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工作中,营商环境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宏观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
一是全市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出台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等系列政策。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4.4万亿元,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4%、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是中国两个超4万亿城市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多项指标均保持全国最优水平。二是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越。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独角兽企业发展等政策,中关村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北京研发投入强度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科研产出连续5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第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中国城市首位,58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首位。三是高精尖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出台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支持政策70余项,着力推动京津冀六链五群建设,发布全市首份多语种产业地图,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2024年上半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3成。四是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更多事项实现同事同标、资质互认、跨省通办和共享。
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2023年底全市经营主体超256万户,全年新设经营主体33.5万户、同比增长23.6%。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达337家,平均不到5分钟就创办一家科技企业。
二、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透明,经营主体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一是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围绕食品、医疗、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清除隐性壁垒;聚焦餐饮、连锁超市等8个业态,完成51项改革任务,着力打通影响消费供给的制度性障碍。二是企业准入准营更加便捷高效。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合并办、承诺办、网上办,企业开办“全程网办”覆盖面不断拓展,网上开办企业占比超9成,率先实现外资企业设立“全程网办”,时间从2-3个月缩短至最快1天办完。大力推行“准入即准营”,在40个行业全面推广“一业一证”,平均压减材料50.6%、压减时限71.5%。三是公共资源交易更加规范高效。统一制度规则、标准体系、管理机构和评标专家库,房建、市政等领域招投标“一网通办”率达到95.4%,仅开具电子保函一项服务就为企业节省资金23.7亿元。
三、法治环境更加公平公正,企业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一是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制定出台《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建立了以告知承诺为基础的审批制度、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制度等5大基础制度。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外商投资条例等63项地方性法规。大力度清理与《条例》不符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废止和修订法规规章9部、规范性文件71件。二是深入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率先推行“风险+信用”为基础的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实现49个市级政府部门领域全覆盖,上半年全市开展非现场检查比例超过20%。建立“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制度,对风险低、信用好的经营主体,更多应用非现场监管方式,减少上门打扰。全面推广“一码检查”,着力解决多头打扰、重复检查企业的问题。大力推行柔性执法,26个市级部门公布不予行政处罚清单,仅市场监管领域近3年累计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免罚金额近7.6亿元,让执法变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三是司法服务和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加强“智慧法院”建设、深化“繁简分流”改革,推进全部一审民商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和执行实施案件的立案、审判、执行全流程网上办理;积极适用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独任制等机制,5年来商事案件审判、执行案件平均用时分别压减20%和60%。加强府院联动畅通企业退出,设立破产费用援助资金、线上线下破产企业信息查询专窗,着力解决破产企业财产调查难、资金保障难、资产处置难等问题。破产法庭成立5年来,共审结破产案件4034件,挽救企业80家,引入投资1500多亿元,化解债务6200亿元。
四、政务服务环境更加便捷高效,企业群众办事更加方便顺畅
大力推动数字政务建设,全方位打造国际一流政务服务体系,企业群众办事从“能办”向“好办”“快办”“办成”转变。一是持续推进“一门、一窗、一网、一次”改革迭代升级。市级60个部门全部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综合窗口2.5万个,“一窗”综合受理率达到100%。建成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网上服务体系,除涉密等特殊情形外,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100%,国务院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连续四年全国领先。5年来减事项超过60%、减时限71%、减材料74%、减证明超过320项,切实做到企业群众办事跑腿更少、办理更快。二是“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成效明显。新生儿出生、义务教育入学、餐饮店开办等62个“一件事”场景实现一次申请、并联办理、一次办结,不断满足企业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办事需求。今年以来“一件事”月平均办理量超48万件,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推出演出、赛事、会展等3类大型活动“一件事”集成服务,时间、材料平均压减81%和40%,已有141项活动获益。三是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监管、智慧口岸、智慧税务等数字政务建设,99%税费事项可网上办理、全部个人高频税费事项支持“掌上办”,将办税材料和时间分别压减50%和60%以上。四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大幅提高。大力推进工程项目分类办、简化办、提前办、集成办,有力保障项目早开工、早落地。建立健全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审批管理模式,低风险项目审批最快仅需要3个环节、9个工作日即可办结。构建“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的审批服务模式,仅“多测合一”一项即可为企业节约测绘成本和时间20%。
五、投资贸易环境更加自由便利,企业发展机遇和空间不断拓展
一是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出台本市外商投资条例,为外资企业在京投资与运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出台稳外资、投资便利化改革、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系列措施,建立完善多层次外资企业常态化服务机制,大众近40年来在华最大单笔投资项目、全国首个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等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纷纷在京落地,在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达到245家、全市外资研发中心总数达到149家。二是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全面提升。在全国率先推行“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提前申报”、容错机制等5项改革并持续推广,在机场口岸开展“机坪直提”试点,国内到港出口货物进出库交接环节由原来的4次压缩为1次;建设首都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连通的双枢纽空港电子货运平台,提供运单申报、货物跟踪等“一站式”服务,车辆入出卡口平均耗时压缩50%。特别是推行生物医药“智能审批”、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等举措,助力进出口提速增效,2023年北京地区医药材及药品进口1226亿元,规模跃居全国首位。加快建设天竺、大兴国际机场和中关村等综合保税区,2023年全市进出口规模达到3.65万亿元、连续三年突破3万亿元。三是国际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122项境外职业资格得到认可,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全覆盖,办理时限从17个工作日压缩为5个工作日。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推出8语种接听服务,在首都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设立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累计办理外卡刷卡等业务45万笔。
六、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切实为各类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一是建立完善企业普惠服务渠道。不断提升12345企业服务热线功能,建立“接诉即办”服务机制,5年来为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政策解答、问题办理、投诉举报等服务超42万件。二是建立完善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区、街乡服务包机制作用,用心用情为企业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5年来共走访企业7.8万次,帮助企业解决诉求问题9.9万个。三是强化中小企业服务。开展政策惠企、服务助企、金融暖企、创新强企、法律护企和数据知企等工作。政策服务平台已公布兑现类政策事项364个、惠及企业86万家。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快实施人才创优、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升级等8大行动,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答记者问
记者:我的问题是去年北京市出台了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我们注意到与以往相比意见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多、任务更重,想问一下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如何?谢谢!
杨秀玲:感谢您的问题,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
为贯彻落实好打造“北京服务”意见,今年我们围绕六大环境和八大行动谋划具体改革任务。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特别是将企业经营和群众办事反映集中的问题,转化形成改革任务清单。同时根据日常监测收集的问题,动态更新改革任务清单,纳入营商环境平台督促落实。与以往相比,营商环境改革更加系统集成、全面深化。今年年初提出了413项改革任务,涉及60余个部门。除了在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外,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人才、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形成了一批企业群众获得感较强的改革成果。
比如,京津冀协同优化营商环境力度不断加大。从办事服务入手,大力推行同事同标、资质互认、跨省通办,让企业群众在三地办事实现无缝衔接、公共服务实现共享。今年推出的社保卡“跨省通用”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京津冀居民持社保卡即可同时享受三地政务服务、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领取补贴等多种公共服务。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八大行动扎实推进。开展人才服务品质创优行动,结合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数字经济等重点发展领域的企业人才需求,出台人工智能领域专项引才政策,优化完善医药健康领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政策,推出加快培育数字人才16条措施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和产业生态优化提升行动,特别是针对中小型创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健全完善科技企业支持与服务体系。在空间支持方面,已建成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00余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孵化器参与的投资基金超过300亿元,规模在全国最高。在仪器设备支持方面,推动高校院所科研仪器对科技企业开放共享,2024年上半年共促进8000余台套、原值近 65 亿元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促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开放单位合作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实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已有16家单位的200余项专利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在融资服务方面,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的引导支持作用,成立了人工智能、信息产业、医药健康、机器人等8支政府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000亿元。带动早期投资、PE/VC投资金额同比增长62.2%。今年6月末,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96%,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同比、环比分别下降13、18个基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开展宜居城市建设行动,着力解决好出行、就医等企业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诉求问题。在出行方面,推动交通出行更加智慧便利,推出火车站“一站一方案”优化提升工作70项改革措施,让老百姓出行更方便;轨道交通总里程已达836公里,今年还要再开通45公里,同时以轨道为骨干,推动轨道、公交“两网融合”,86%的轨道车站出入口已实现与换乘公交站点的距离小于50米,大大提高了接驳换乘的便利与效率。在就医方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一次付费”“移动线上付费”,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已有151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医保移动支付,着力为群众提供体验感更佳、有温度的公共服务。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关注到依然有不少中小企业反映在生产经营中还存在困难,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更加努力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擦亮“北京服务”品牌,让每一个企业和生活在城市里的老百姓,都能切实感受到营商环境的变化和温暖。
新闻发布会现场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介绍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