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发改之声

工作动态

聚绿成势,向绿而兴!北京绿色发展论坛助力绿色未来

日期:2025-09-23 来源:北京城市广播

全球每10块光伏组件8块来自中国、北京每3度电里有1度是绿电、城市副中心中深层地热试验井项目成功落地……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今天拉开大幕,多场平行论坛不仅晒出全国及京津冀绿色发展亮眼成绩单,更汇聚部委大咖、院士专家、企业代表碰撞前沿观点,发布技术成果与政策规划,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大咖论道

中国新能源领跑全球

北京树标杆、副中心当示范

开幕式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及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不仅详细发布我国及北京在绿色发展领域的亮眼成效,更围绕未来突破方向建言献策,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思和动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王善成表示,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赛道上,我国已跑出“加速度”:“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成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提供了80%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也就是说,全球每10块光伏组件中,就有8块来自中国;每10台风电装备里,7台由中国制造,中国新能源产业正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绿色发展不仅是国家战略,更融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国超3500万名生态环境志愿者活跃在各个角落,用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每天,超2亿人次主动选择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让绿色生活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日常。展望未来,王善成表示,我国将聚焦四大关键领域谋求新突破:持续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力度,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机制,深化绿色发展国际合作。这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在全国绿色发展大局中,北京的标杆作用尤为突出。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单鑫表示,北京正全力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绿色发展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北京在绿色转型中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大气治理成效被誉为“北京奇迹”。万元GDP能耗碳排放保持全国最优水平,煤炭消费占比降至1%以下。“北京将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到2027年形成一批创新成果,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提供北京样板。”单鑫说。

“一年来,北京已初步构建起绿色经济发展新格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杨秀玲发布了北京市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进展,一系列亮眼成果勾勒出首都绿色发展的强劲势头。她尤其提到“北京市加快发展先进能源、合成生物等七大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出台《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绿电利用实现跨越式发展,占全社会用电量达到近3成,每3度电里有1度是绿电。”

区域协同发力让“绿色北京”更具活力。一年来,北京各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立足功能定位“一区一策”激活特色潜能,形成绿色经济多元增长极,实现“差异化发展、系统性协同”。其中,城市副中心出台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培养“6+4”绿色产业,还通过北京光学仪器厂城市更新,打造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成为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承载地和示范区。杨秀玲透露,下一步北京将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培育等五大标杆引领工程,推动城市更新融入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巩固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成果。

院士献策 绿色转型要“顺势而为”数智化是关键抓手

01 马国馨院士:副中心绿色更新,需“软硬兼施”聚合力

此次论坛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本报记者专访中,谈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更新,这位83岁的建筑泰斗给出了中肯的建议:锚定绿色潮流,靠多方合力破局。

采访中,马国馨谈及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更新的方向与路径,强调绿色低碳是世界发展潮流。“从上个世纪起,各国就意识到地球资源有限,人工建设需平衡发展与环保,双碳目标是我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难度不小,但我国愿做表率。”马国馨认为,副中心是实践绿色低碳的重要实例,“它有绿地、水面等先天优势,只要在绿色理念下做好规划、经营,涵盖绿色建筑、交通、金融等领域,就能持续完善,向更高目标迈进。”

谈及副中心城市更新的挑战与破局点,他指出,平衡历史风貌保护与绿色改造、短期投入与长期效益,需硬件软件“两手抓”。“前不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宜居等目标,不只是建硬件,更要靠管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高。比如垃圾分类、减排,不是政府做好硬件就够,得融入日常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对青年建筑从业者和学生,院士建议:“要先理解绿色建筑发展的曲折历程,比如有些国家在清洁能源上出现倒退,这需要我们有全局观。绿色领域内容多,从垃圾减量化到热能储能,都有技术和社会配合的问题,不能单打独斗,得和世界、社会各方协同发力。”

02 贺克斌院士:借“双碳”东风,北京PM2.5可冲刺“10以下”

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围绕“数智赋能‘双碳’与绿色转型”作主旨演讲,剖析全球绿色发展趋势,更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色转型给出明确方向,强调数字技术与“双碳”目标结合将释放巨大潜力。

“应对气候变暖、抓住经济新机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三大逻辑没改变。”贺克斌开篇点明核心,他以数据举例:2024年全球前十自然灾害中八成是极端气象事件,中国占比更高,而化石能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风光等新能源却能让各国站在同一起跑线,“联合国秘书长说‘没人能让阳光涨价’,这就是未来能源安全的关键”。

谈及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贺克斌给出清晰路径:“去年北京PM2.5降到30.5微克/立方米,若按传统治理,2026年或降至25微克/立方米,但借‘双碳’推动结构调整,有希望向10微克/立方米以下,乃至7或8微克/立方米的水平冲刺!”他说。

实现“双碳”目标,贺克斌指出技术与数据是核心。“中国需300多项技术支撑2060碳中和,超70项减排贡献大,其中近半还在研发,储能、氢能、智能是未来核心。”他特别提到在北京成立的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20多家研究机构与蚂蚁、阿里等企业,破解数据互通难题,比如让宁德时代、比亚迪的技术更新数据被国际认可,为产业争取公平竞争环境。

贺克斌还强调,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跨学科融合,而数智化是关键抓手。“全球75个碳定价机制,已覆盖1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要让碳价合理运转,必须靠大数据测算排放量。”他表示,北京作为绿色发展标杆,可依托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在绿色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的绿色实践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


京津冀协同 三地各展所长,“拼装”绿色发展图景

论坛上,京津冀三地分别分享了协同发展好消息: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绿色转型样板,雄安新区把生态优势与疏解责任“两手抓”,天津生态城织密区域协同纽带,用特色贡献勾勒协同新图景。

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表示,城市副中心以“聚绿成势,向绿而兴”为主线,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为京津冀绿色转型树标杆。“我们始终聚焦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三大关键领域,不断强化能源、生态、文化三大重点支撑,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在城市副中心,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美丽画卷,正在副中心徐徐展开:超低能耗建筑达54万平方米,综合交通枢纽将成为全国首个绿色三星“站城一体”枢纽,行政办公区100%绿电供应,森林覆盖率36.4%,PM2.5达国家二级标准,金融业占比10%成主导产业,百亿绿色投资基金支持,城市副中心这座国际绿色经济标杆承载地,正为京津冀绿色产业升级提供动力。

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国义在论坛上分享了雄安新区的新城图景:“八年来,雄安构建了‘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森林覆盖率从11%提升至35%。”雄安新区打造了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集聚区,单位GDP碳排放下降22.35%。同时,建成“一交一直”特高压供电通道,光伏发电达317兆瓦,地热供热覆盖广泛,首座全生命周期近零碳变电站投运。不仅如此,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相继落地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等央企,首批4所疏解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项目加快建设。

中新天津生态城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孙晓峰在分享中提到,中新天津生态城深耕17年,从荒滩蜕变为宜居新城,为京津冀生态修复提供了范本。治理2.6平方公里污水厂成镜湖景区,改良150平方公里盐碱地,实现全域绿电运行,绿色建筑占比93%,建成北方“绿色氧吧”,GDP保持两位数增长,聚焦绿色低碳与智能制造,引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以一汽丰田为龙头集聚产业链,建设智慧城市大脑与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数字赋能产业。孙晓峰表示,天津生态城正以“京津冀绿色三角”的节点身份,联动副中心、雄安新区,通过生态经验共享、产业协同,搭建区域合作桥梁,助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


绿色建筑 张家湾设计小镇

旧厂房变身“绿色创新空间”

在“以更新重塑城市,以绿色点亮建筑”主题平行论坛上,北京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段艳红详解北京绿色建筑与城市更新实践,特别点赞张家湾设计小镇的特色探索。

段艳红指出,绿色建筑能降能耗、减污染、优环境,而张家湾设计小镇正是融合的典范。“更新中,小镇以政府+政企+自主模式盘活资源,老旧厂房变身集办公、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创新空间,既留历史风貌又添新活力,并同步完善基建提升承载能力。”

绿色建筑领域,小镇更是标杆——率先试点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用数字技术优化全流程;建近零碳智慧能源示范区,靠太阳能、地热能低碳供能;优先选择环保建材减污染,已有多栋建筑达标。此外,小镇还引领军企业、聚绿色高端企业,借北服新校区推产城学融合育人才,为绿色发展加码。

段艳红表示,将以论坛为起点,加大资金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进绿色科创,为北京及城市副中心筑牢绿色发展基础。


绿色能源 2745米深地热井供暖副中心站枢纽

在“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驱动北京绿色能源新未来”平行论坛上,5位行业专家分别从中高温地热发展前景及其对北京地热产业的影响、京津冀油区地热资源评价与利用、中深层/中高温地热能的绿色高效开发、天津地热高效利用技术及产业政策支持、中深层地热温度分布规律特征等方面,传递行业前沿的经验和信息,为副中心绿色生态环境及城市建设平衡发展提供思路。

谈及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闫家泓表示,该区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域广袤且地势平坦,气候条件差异较小,土地肥沃度高,地下潜水储量丰富,这一先天优势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更可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具备规模化开发的先天条件。

地热能具有绿色、稳定、高效的供热属性,同时作为供热热源所具备的韧性强是更大的优势,在资源富集的地区实现规模化开发是清洁供热、双碳目标的首选能源。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孙彩霞也表示,2020年,中国实现地热供暖面积14亿平方米,其中水热地热占40%,浅层地热占60%,位居世界第一,占区域供暖总面积的十分之一。预计截至2025年,供热规模将达到21亿平方米。全国现有建筑面积约700亿平方米,地热能为基础能源的清洁供热规模化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据介绍,目前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保障房(D、F地块)地热供暖试点示范项目已成功实施。该项目钻探地热井共5口,建设地下热源站1座,项目采取中深地层“取热不耗水、等量同层回灌”技术,实现了地下水量不减少、水位不下降、水质不降低,并有效预防地面沉降,确保地热资源可持续开采,运用地热与市政大网耦合模式为居民家庭提供可靠的供暖保障。

此外,副中心站枢纽的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试验井项目成功落地,验证了2745米深的地热井热泵系统为枢纽供暖的技术可行性,且单井稳定输热能力实现 550千瓦,最高超过 660 千瓦,突破了行业内对北京中深层地热单井输热能力的预期。


绿色产业引擎ESG成“新灯塔”副中心打造创新高地

ESG正成为绿色产业创新的“新灯塔”。在“ESG创新赋能服务首都绿色发展”平行论坛上,运河商务区党工委委员、通州区“两区”办专职副主任何晶表示:“推动ESG创新发展,是城市副中心落实国家战略,构建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她详细介绍了副中心在ESG领域的多项突破性成果,尽显区域绿色发展的高端底色与扎实根基。

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尺,副中心ESG手握“王牌”——不仅有“两区”政策叠加优势,还坐拥国家气候投融资、全国首个园林绿地碳汇等多项国家级试点。在此基础上,副中心出台《北京城市副中心环境社会治理(ESG)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推出39条具体措施,其中29条为通州自主创新,为ESG发展筑牢政策基石。

企业服务层面,副中心精准发力。以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仟亿达集团为试点,联合专业机构助力企业提升ESG信息披露能力,目标2027年区内上市企业披露率达90%;2023年通政基金设立全国首支ESG主题股权投资基金,为优质项目注入资本活水。同时,全国唯一的绿色价格认证研究中心年初落地,9月上线的中国企业绿色发展社会贡献数据平台,更接入5000余家上市公司数据,多维度拓展ESG应用场景。

人才与服务生态同样“硬核”。副中心ESG专家人才库汇聚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学者及国际企业代表,打造“智力引擎”;ESG综合公共服务中心整合培训、评估等功能,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支持。何晶透露,未来通州将进一步完善ESG理论体系、深化绿色价格认证研究,全力将副中心建成ESG创新发展新高地。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国家及各省市发展改革委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12021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