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18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在“十四五”规划临近收官、“十五五”规划蓄势启航的关键节点,全国各地正在全面梳理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与改革经验,密集谋划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与深层改革路径。
中央层面,自7月9日至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已连续举办20余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系统呈现“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9月15日,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这标志着从中央到地方已全面启动对“十四五”时期的系统总结与经验提炼,并积极布局下一阶段发展任务,充分体现出全国上下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与战略连续性。
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就。“十四五”时期,北京在减量发展、疫情防控、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下,依然实现了经济实力、创新能级、区域协同、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交出了一份厚重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经济总量跨越5万亿元,发展质效全国领先。“预计到2025年底,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万亿元,五年经济增量约1.4万亿元,相当于‘新增一个海淀区’。”杨秀玲说。
2021~2024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5.2%,在超大城市转型背景下殊为不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4万元/人,位居全国首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项指标全国最优,能源利用效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更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步伐坚实。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连续8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首位。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达145家、占全国总量近三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
北京市打造了“人工智能第一城”,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8款,约占全国三成。在商业航天产业中,北京拥有全国一半的核心研发单位、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朱雀三号”火箭完成关键试验。北京还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中心和高地,近200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0多个场景落地应用,机器人加速走进百姓生活。
京津冀协同迈向纵深,“两翼”建设成果丰硕。
作为新时代实施的首个区域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深刻重塑区域经济格局。无论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是产业、公共服务等“软联通”,三地在不断破除藩篱的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多可感可及的成果。
五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坚定推进,北京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用疏解的“减法”换取了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加法”。
在新“两翼”建设中,雄安新区“三校一院”全部交付,4000余家京企入驻;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展生机勃勃,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最近十年年均增长25%,2024年达840多亿元。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宜居水平提升。“在生态环境方面,北京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30年的治理历程。”杨秀玲说,北京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升,生态、交通等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5.9%;森林覆盖率44.9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2/3的公园无界开放。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成为现实。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城乡发展更趋均衡。经济增长的“刻度尺”,也是民生保障的“温度计”。
过去五年,在教育方面,北京新增中小学学位15万个,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70%;在医疗方面,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成,152家医院实现检验结果线上互认;在“老老人”“小小孩”方面,养老助餐点覆盖九成城乡社区,普惠托位超3.1万个。
五年来,一项项暖心政策渐次落地,一幅幅“民生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