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08 来源:北京晚报
新增道路96.23公里,打通龙域环路等10余条断头路,8个轨道交通新站投用,新增停车位2万余个……近日,市发改委“晒”出两轮回天行动计划实施近8年来在交通领域的成绩单。
在两轮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回天地区共有38个交通类项目落地见效,构建起高效路网骨架。这也让交通领域满意度提升39%,“出行畅”正惠及越来越多百姓。
“提速版”北清路即将通车
回天地区新增道路96.23公里
“一路上有20多个红绿灯,10公里的路开车得四五十分钟。”家住回龙观的王女士在海淀区西北旺上班。地图上两地距离并不远,却得七拐八拐才能到达,格外让她头疼。
每个早高峰,大量住在回天地区的上班族开车奔赴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这一方向的多条道路“压力山大”。京北的路网中,一直缺乏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为此,回天行动计划谋划的“一横一纵”“五通五畅”交通网络,就在这一区域“画”出了关键“一横”——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工程。
有了“提速版”北清路,像王女士这样的上班族通勤时间将缩短不少。所谓“快速路改造”,就是道路升级提速,采用无红绿灯的设计,大幅提升跨区通行效率。
记者获悉,全长约8.9公里的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已历经6年建设,即将通车。“通车后不仅能缓解周边道路高峰拥堵,还将搭建起回天地区与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的快速通道,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的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注入新动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日历再往前翻。2020年6月,搁置了12年的林萃路断点打通。这条路分流了京藏高速40%车流,让上班族通勤缩短30分钟,更串联起海淀高校、科研机构与昌平生命科学园,加速人才与产业资源流动。
数据显示,两轮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回天地区共新增道路96.23公里,总里程达388公里;规划道路实现率88%,路网密度7.1公里/平方公里,超中心城区水平。其中,主干路突破攻坚,新建快速路1条、主干路9条,让“一横一纵”“五通五畅”格局成形;在堵点靶向治理上,北郊农场桥从“一进一出”拓宽为“两进两出”,早高峰出回龙观负荷度从2.59降至1.0,通勤速度提升50%。
地铁站年底增至20座
17号线将实现贯通
目光从地上转向地下。在回天地区搭乘地铁的庞大客流中,中关村、上地是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出行目的地。但过去一直缺乏直达的轨道交通线路。为此,本市在2019年获批的《北京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方案》中,将13号线重新组合,形成城市北部交叉的A、B两线。
13A线就是地铁18号线,近日已启动空载试运行,这就为实现年底具备开通试运营条件的目标奠定了基础。相关负责人说,13号线扩能升级后,将缓解回龙观、西二旗通勤拥堵,强化上地、中关村科创园区与居住区的职住联系,为产业协同输送“人才活水”。
今年年底,串联通州、朝阳、东城、昌平及亦庄的大运量地铁干线17号线将实现贯通。届时,从嘉会湖到未来科学城北站仅需66分钟,从而进一步分流5号线、10号线客流。
两轮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回天地区已经有8个轨道交通新站投用,轨道交通的750米半径覆盖率从28%升至41%。今年底,回天地区轨道交通站点将增至20座,线路增至6条,大幅缩短区域出行时间。此外,霍营、新龙泽等综合枢纽也正在高标准建设,将融合公共服务与城市功能,打造“微中心”,让交通枢纽成为产城融合的新支点。
“出行加速度”
赋能美好生活
2019年5月,连接回龙观与上地的全国首条通勤型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开通以来,总骑行人数超1000万人次,日流量破9000人次。这条拥有独立路权的专用路辐射9个小区、3所医疗机构、2所学校,56%用于通勤、30%用于休闲,为65%使用者节省10到30分钟,每周碳减排10.37吨,也让绿色通勤成为新风尚。
市民关心的公交服务方面,近8年来,回天地区已经累计优化60余条公交线路、建设4座场站,加速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时,就医专线让居民直达积水潭医院;通学公交覆盖7所学校,9条线路增发区间车、加密间隔,累计运送5万余人次,让上学路更省心。
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回天地区将持续织密交通“毛细血管”,升级轨道交通配套,构建更便捷安全的交通体系,让“出行加速度”持续赋能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