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8-07 来源:中国妇女报
盛夏的北京,绿色发展脉动强劲。作为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抓手,清洁生产在上半年交出了一份涵盖政策推进、区域协同、企业转型的“绿色答卷”。从国家大剧院的智能光影到红桥市场的节能改造,一批地标单位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实践。
清洁生产,是一种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服务过程和产品中的理念与实践。其核心在于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具体而言,它涵盖了生产全过程控制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控制。清洁生产倡导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以及进行综合利用等措施,真正做到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非仅仅依靠末端治理。作为联合国确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机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中,清洁生产被列为绿色低碳发展专篇的一项重要内容,用于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帮助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2024年10月,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
政策引领+协同推进 清洁生产筑牢绿色基底
上半年,北京聚焦节能降碳减污增效目标,精准施策推动清洁生产落地。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布《2025年北京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单位名单》,推动151家重点用能单位、重点环境监管单位启动清洁生产工作,覆盖京津冀产业协同、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关键领域。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产业促进部副部长于承迎介绍了上半年清洁生产的整体情况,“清洁生产作为一项注重源头预防和过程控制的工作机制,是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抓手,本市积极利用清洁生产支持政策推动各领域单位开展节能降碳和污染防治工作。上半年共有44家单位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实施方案总投资3.5亿元,可实现年节约标煤7720吨,减排二氧化碳1.66万吨,节水51万立方米,同时减排COD、挥发性有机物和危险废物等,为企业节约经营成本达到7000余万元。”他表示,“下一步,在市发展改革委指导下,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将持续推动清洁生产助力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一方面,聚焦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通过持续改善工艺、设备和优化管理等措施,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另一方面,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其提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支撑,从源头植入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等元素来助力打造绿色产业链。与此同时,清洁生产还将探索与ESG机制相结合,持续推进‘京津冀清洁生产伙伴计划’,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以更大的力度、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标准推行清洁生产,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撑。”
国家大剧院:文化地标里的“绿色密码”
国家大剧院工程部部长王璟明告诉记者,“大剧院有接近4万盏灯,如今,将高能耗灯更新为LED灯,利用雷达和红外感应、定时开关做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相比于改造前能耗降低了40%至60%。” 剧场内观众和艺术家几乎察觉不到变化,但光环境品质与节能效率实现了双赢。更大的突破在于楼宇智能化升级,工程部楼宇自控管理组主管马杰补充道:“公共空间的照明都是通过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加入光感调控,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实时开关。改造的目的是提升原有系统的响应速度,减少迟滞情况发生,以精细化管理提升整体照明控制的节能水平。”国家大剧院对2567个自控点位改造、10000个软件点位扩容,并开发手机APP实现远程监控,仅此项年节电82万度,减排二氧化碳495吨。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制冷系统则通过智能平台实现设备“按需运行”,年节电16万度。
在节水方面,3.5万平方米的室外景观水池夏季收集雨水2.367万吨,节水7670吨;142个混合水栓加装自制节流垫片,每次用水节约50%。从硬件改造到《节能低碳行为规范》制定,绿色理念已融入每一个运营细节。
王璟明部长表示,“国家大剧院是首都北京的‘文化名片’,要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在为观众创造高雅艺术殿堂的同时,也能让其享受到剧院的‘节能文明’。”
红桥市场:老牌地标打造“红桥做法、东城经验”
2020年,红桥市场以“文化+”启动第五次升级转型,锚定“双碳”目标和“绿色北京”战略,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创建“绿色技术产学研用基地”,推进“文化+智慧物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启动清洁生产之前,这座46年的“京城珍珠第一家”面临设备老化的困境:46处漏水点、空调冷热不均、管线锈蚀……年维修成本持续攀升。
据红桥市场党总支委员、工会主席李艳讲述,“从生态效益角度,改造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充分考虑到红桥市场作为商业楼宇如何立足商家与顾客,增加购物体验感。通过物业的改造,赋能主业,实现客流,2023年就已经实现了100%的出租率,在此基础上,红桥市场不仅实现了‘减污降碳’,通过物业还增加了大楼整体的营业收入。”
红桥市场共推进实施了智能配电、智慧供热、高效冷站、污水处理、智慧照明、数字孪生等 11 项清洁生产方案。2025年4月1日,实现29488.88平方米商业楼宇绿电供应全覆盖,通过消纳绿电,减少碳排放2898吨。系列改造方案已实现综合节能率16.62%,二氧化碳排放减少86.97%,每年节约运行费用228.51万元。
“从前的配电室共有10名工作人员,改造后实现‘四方’同时监管,整体提升了安全运行水平,从此这个屋再无人值守。”李艳主席还表示,“目前通过各个线路端的传感器进行监控,更换设备后会有巡航机器人对设备仪表实时监控,安全系数会更高,用能会更精准。”
在首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清洁生产正在各行各业中,点亮绿色循环经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