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你知道“清洁生产”是什么样的吗?
8月4日,记者来到国家大剧院,步入剧院的西B1停车场,一盏盏LED物联网智能感应灯映入眼帘。
“瞧!人来灯亮,人走灯灭;车来灯亮,车走灯灭。原来一盏灯是18瓦,而现在是2瓦到8瓦,节能模式下是2瓦,在有人经过的时候就会变成8瓦。”国家大剧院工程部照明管理组主管吕品介绍,249盏灯具完成改造后能耗可减少50%左右。
国家大剧院里“黑科技”也很多,跟随负责人,记者来到了国家大剧院中最大的一个剧院——歌剧院。
“照明改造不是简单换灯,而是在节能与艺术体验间找到精准平衡。”吕品介绍,剧院本部歌剧院、戏剧场等区域的近千套LED灯具完成升级,配合楼宇自控系统与雷达感应技术实现智能调控,年节电超45万度,减排二氧化碳272吨。其中,智能调控的作用很大。这种“按需供光”的模式,既降低能耗,又保障了观众与艺术家对光环境的专业需求。
国家大剧院建筑有21.7万平方米,能源管理就是一个大难题。如何解决?
剧院对楼宇自控系统实施全面升级:改造2567个点位、更新205面盘箱、扩容10000个软件点位,更开发手机App实现远程监控。“智能化让建筑学会‘自主调节’。”国家大剧院工程部部长王璟明表示,改造后预计年节电82万度,减排二氧化碳近495吨,为大型公建清洁生产提供了技术范本。
不仅是节电,雨水收集也有秘诀。在国家大剧院,3.5万平方米的室外景观水池,夏季收集雨水2.37万吨,让“滴水不漏”成为现实。
对此,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产业促进部副部长于承迎评价:“文化场馆的清洁生产,是艺术品质与绿色发展的共生共荣。”
据介绍,清洁生产的核心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贯穿于生产与服务全过程,从源头削减污染、提升资源效率,而非依赖末端治理。2024年10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
其实,清洁生产并不总是“高大上”。
记者来到北京天坛附近的红桥市场,这家始建于1979年的老牌市场,曾经是北京的一张名片。
“前几年,这里有46处漏水点像‘隐形漏斗’,不光浪费了水资源,一年水费还得花几十万元。”北京红桥市场工会主席李艳的话,道出了曾面临的问题。其3万平方米建筑内,运行近30年的设备不仅造成能源浪费,更埋下安全隐患。
之后,红桥市场以清洁生产审核为契机,精准实施11项改造方案:智能配电系统实现电力精准分配,年节电3300度;智慧供热系统按需调节,年节能24吨标准煤;高效冷站改造节电24.38万度;污水处理提标每年减少COD(化学需氧量,评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关键指标)排放12.7吨。
李艳算了一笔账:改造后市场综合节能率达16.62%,年节约运行费用228.51万元,更以“寻碳之旅”等主题装饰,让节能与文化氛围相得益彰。如今,其“小而精”的转型方案已吸引万余人次参观,成为传统商业绿色升级的范本。商户都说“既亮堂又省钱”。
据悉,北京市今年上半年44家单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的成果显示,3.5亿元投入已实现年节能7720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