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16 来源:北京晚报
南中轴以东、京台路以西,5.8平方公里的区域是五环一带最后一片完整的产业发展区,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正在此拔地而起。之所以叫“公园”,是因为区域内大都是绿地,产业功能区被多座公园环绕。昨天对外发布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披露,2030年国际医药创新公园主体功能区将全部建成,成为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合作枢纽和产业聚集地。
联动30多个产业园区
北京是跨国药企来华投资的首选地,为什么将这座特殊的“公园”布局在这里?
“城南已形成高端制造集群,贡献了全市一半以上的医药健康业产值,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市发改委副主任林剑华说,选在南五环战略腹地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可联动大兴临空经济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中日产业园等30余个产业园区。
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展厅里的一幅方位图道出潜力和优势:15公里半径内覆盖了同仁医院等16家三甲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医学优质院校,未来三条兼容南北、贯通东西的地铁线在此交会,与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南站紧密连通。
国际医药创新公园主要分为四大主体功能区,释放超2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后续还将逐步向周边区域辐射拓展。
其实,四大产业功能区仅占地1.2平方公里,其余绝大部分都是绿地,产业园区如同从公园里“生长”出来。“希望经过几年的集中建设,这片园区能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形成南北呼应格局,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等形成区域协同,为全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林剑华说。
药品审评机构同步入驻
医药健康产业是强监管行业,离不开临床、注册、入院等政策的不断完善。这恰是这座“公园”的优势。
目前,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等六个中心已经入驻总部集聚区。监管改革的纵深推进,会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们将在医药创新公园开展监管技术创新,形成可复制的监管创新范式,为全国探索有益经验。”林剑华说。
事关创新药研发周期的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备受企业关注。截至目前,北京共有10个品种纳入试点,最快的用时18个工作日,临床试验启动最快3周,远远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4个申报企业就在北京经开区注册。
随着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的建设,这项改革将惠及更多企业。园区还将推行“风险+信用”监管和分级分类监管,支持境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境分段生产,实施临床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即收即检。
国际标准打造创新环境
为了把这个“公园”建设好,北京近20个市级单位联手推出22条举措,支持创新是其中的关键。以当前最火的人工智能为例,本市将在医药创新公园围绕数智医生助手和药物研发,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支持数据跨境流通便利化改革,打造外资药企在华发展首选地。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透露,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将建设北京临床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型医院等行业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医疗健康人工智能训练基地、生物样本库、医师培训中心、干细胞转化创新中心、医疗数据标注基地、疫苗与蛋白药物智造研究院等重大平台。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将以国际标准推进“类海外”创新生态建设,提升区域规划建设标准、升级教育医疗文体商业配套设施、加快轨道交通路网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
根据计划,到2027年,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功能布局框架基本成型,医工融合区相关高校、研究型医院等主体基本建成;到2030年,主体功能区全部建成,实现人才聚集、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