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31 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能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是托举美好生活的关键动能。近日,《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出台,将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本市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更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当绿色能量源源不断地涌向“蓝海”,首都能源系统也将持续转型升级,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3月27日上午10点多,在位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的海珀尔加氢站内,一辆辆氢能车辆正在排队加注氢气。940路氢能公交车的驾驶员杨师傅经常到这来给车辆加氢。“加氢挺方便的,这里是公交优先加氢,不用排队。大约10分钟就加满了,差不多能跑300公里,从天宫院地铁站到固安走4个来回。驾驶方面跟电车差不多,提速也挺快。乘客反应也挺好的,噪音也低,各方面挺舒适。”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加氢站,海珀尔加氢站目前的日均加氢量约4吨,日均服务车辆超过300辆,覆盖城市公交、冷链物流、环卫清扫等车型。海珀尔加氢站现在提供的氢气主要来自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副产氢。加氢1公斤的价格是收费30元,够一辆小轿车行驶100公里左右。今年,站内计划建造生物制氢设施,实现“就地取材”。
海珀尔能源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维峰说,今年要做的站内制氢项目来源就是可再生的沼气,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它,每天的站内制氢大概两吨,差不多能满足一半的使用量。当然这个站量比较大,还不够用,还得采购一部分。所以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站内制氢项目展示出来,让全行业更有信心。
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氢气,是氢能中最清洁的绿氢。《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中也提出,本市将科学布局和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基础设施,拓展氢能在发电、供热、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近些年,大兴区在本市氢能领域提速领跑优势明显,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投用4座加氢站,推广氢能车辆1630辆。其中,作为国家级“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已入驻企业达230多家,聚焦关键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进行全产业链布局,代表企业主要有海珀尔、国氢科技、亿华通等。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产业服务部总监谢韬说,今年园区将会继续加强对氢能产业的招商工作,并努力深化对入园企业的服务深度,强化数字化社区,为将氢能推广蓝图规划打造成为现实来加码努力。北京市本次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为氢能示范推广提供了更多潜在的场景,让进一步规模化应用有据可依,期待氢能在更多领域更加有序推广。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都是首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各项技术革新也在推动着能源结构的变革。
3月26日下午3点多,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旁的城市绿心绿色能源中心内,地源侧循环水泵正在工作,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中需要恒温恒湿保存的珍贵文物供冷。在这座“地下迷宫”中,数台地源热泵等设备协同高效运转,不断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艺术中心等供冷供热。
相较于“燃气锅炉+分体空调”的系统形式,每年可节约能量能源310万千瓦时,减少能耗折算标煤3800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11500吨。再结合光伏、水蓄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式,三大文化设施在内的城市绿心组团已实现绿色能源100%覆盖。
北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立成介绍,三大文化设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地热能是利用土壤200米范围以内的浅层土壤源,冬季从土壤中取热,夏季从土壤中取冷,来实现对建筑主体供热、供冷。在建筑屋顶布置光伏,充分和建筑物融合,产生绿色电力,优先用于建筑主体本身用电,多余出来的电还可以输送到电网,产生新的效益。水蓄能是利用夜间的低谷电来储热水或者冷水,白天在峰电时段释放储水的能量,利用电价差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对电网有削峰填谷的作用。通过智慧化运营,实现效率更高、能耗更低、可再生能源最大化利用,打造区域示范标杆,助力副中心绿色转型、推动副中心绿色低碳新生活。
新规出台,法制支撑
在法制支撑方面,3月26日,《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出台,共5章38条,涵盖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与规划、推广与应用、支持与保障等内容,适用于本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相关管理活动。
这次立法根据首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特点,来建立健全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法律制度。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熊菁华说,在可再生能源电力方面,坚持内部挖潜、外部拓源,从产供输储用等环节做出规定,明确加强区域能源合作,支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探索建设智能微电网和绿电直供。强化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和生物质能、氢能推广应用。
其实,我国早在二十年前就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但当时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条件还不太成熟,侧重通过各类扶持激励措施促进开发利用。但现如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应用成本也大幅下降,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目前,北京每年消费的能源总量中已有约14%是可再生能源,其中三成是本地资源开发形成的,包括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和地热等应用形式,另外七成从外埠调入。
针对本次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四处副处长卢忠华介绍,这次立法是为了推动政府部门统筹完善政策措施,有效促进各类单位和个人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更宏观的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确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条例的制定实施,不仅促进本市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有序开发,也将促进外埠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绿色电力的输入,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新规将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未来,本市将根据条例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梳理制定配套政策清单,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来推动条例出台后相关条款的落地实施。
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方明成说,加快电网、热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消纳能力。推进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本地化利用。加强与周边地区能源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参与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合理安排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机制,推动市场化发展。
区域协同,共创未来
近年来,本市可再生能源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发改委介绍,本市的可再生能源可利用资源分布较广,总体呈现郊区多、城区少的特点,开发利用潜力空间主要集中在建筑、基础设施等领域。
针对今年本市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计划,市发改委能源处四级调研员王继尧说,2025年,将持续推进本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光伏规模化应用潜力,积极推进本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稳妥有序推动绿电替代,全面提升本地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巩固深化“六大阳光工程”,试点推动产业园区、农村地区分散式风电应用,力争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38万千瓦。研究绿电消纳核算等机制,逐步扩大首都绿电、绿证交易市场规模。推动公共机构、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等领域绿电替代,全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比力争达到26.3%。
具体的应用落地方面,新规明确,本市要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及城市更新、乡村建设、能源系统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建设综合能源项目。
一直以来,绿色交通都是首都的重点发展领域,不仅进行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更在新能源车辆推广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提出,交通领域的电气化实际上就是在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利用形式就是把风和光的能量转化成电。还可以把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些可以利用的地方,比如说在高速公路两端、休息站建设风分散式风电,屋顶上可以建设光伏,发电来供交通使用。
秦海岩说,其实每一辆汽车都是一个储能装置,“V2G技术”就是电动汽车和电网相互的耦合。风大的时候、阳光好的时候,电网上的电非常充足,这时候就充电。没有光伏发电或者风小的时候,电动汽车里面存的电就可以反馈到电网上,就可以挣钱,这样提高整个电网的灵活性。
总体来看,受资源禀赋条件和城市发展空间所限,北京仍是一座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针对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条例中明确,本市将与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区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协作机制,在资源开发、设施互联、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市场建设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市发改委能源处四级调研员王继尧说,北京电网与天津、河北省北部共同组成了京津唐统一供电区,由国家电网公司华北分部统筹电力、电量平衡。下一步,本市将持续强化京津冀区域电力网架,积极推进特高压输电通道建成投产,推动吉电、蒙电、晋电进京落地,并依托京津冀特高压交流环网,形成交直流混联的均衡受电格局,进一步提升跨区域绿电输送能力和区域内电力互保互济能力,强化本市绿电消纳能力和水平。通过基础设施互联、市场机制完善等多维度深化与河北、天津合作,形成互补联动的区域能源体系。
针对本市能源与区域能源的协同发展,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任希岩则提出,从能源结构来看,北京市是最具备条件代表着中国参与国际的碳达峰、尤其是碳中和领域的城市。但北京的能耗强度较大,需要和周围的区域联动推进,涉及京津冀蒙晋等,全盘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此外,还应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一方面是自身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另外一方面是区域外调电力中可再生能源的替代。
伴随着新规的出台,首都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将迎来改变,可再生能源将迎来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那么,我们能为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与应用做些什么呢?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四处副处长卢忠华建议,单位负责人可以通过发展改革等部门,了解新改扩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施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扶持政策,了解典型案例,获得相应的指导。通过选用合适的可再生能源,改进供能方式,将会节约单位的用能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负责人,可以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的开发利用指南,在街巷、楼门、公园等各类场所,协助推广太阳能路灯等利用设施,让辖区居民更多分享到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的便利。普通市民,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网站和村委会、居委会以及各类媒体,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支持政策,因地制宜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太阳能灯、使用地暖等,更多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您也可以依法通过适当途径向有关部门提出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宝贵意见建议,为绿色北京建设贡献力量。
根据《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今年,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4.4%以上。新增能源消费量优先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热的比重力争分别达到25%左右、10%左右。预计到2030年,本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可再生能源发展将与城市规划建设高度融合,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电力供应加速脱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有力推进,适合北京城市特点的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格局将基本形成。
对此,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提出,北京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发展前景是比较广阔的,像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方面的发展。作为超大型城市,要更多的基于自身的禀赋,找到适当的路径。面向未来,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火电或天然气等使用比例都会大幅下降,当然最终还是会有一定比重的化石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能够使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保障能源安全,为北京和周边地区带来新动力。
推动能源革命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地方性能源新规提供有力法制支撑的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在首都能源领域迎来的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