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发改之声

工作动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台阶

日期:2025-02-21 来源:北京青年报

昨日,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介绍,过去一年,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唱响京津“双城记”,“六链五群”培育见行见效,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合计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今年,本市将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深入推进京津同城化、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

北京新设市场主体占比67.7%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周浩介绍,北京坚持以疏为进,疏解非首都功能更加坚定有序。本市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累计2.5万余件,北京科技、商务等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4年的67.7%,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24年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04家,治理违法建设超2000万平方米,城乡建设用地再减量6.6平方公里。推动市属高校医院优化布局,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二期等高校新校区建成投用,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医院新院区开诊运行。优化核心区功能布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北京增添了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今年,北京将主动服务保障央属疏解项目落地,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用好腾退空间增补公共服务。

三地高端产业发展较快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会上,北京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燕南表示,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比上年分别增长5.2%、5.1%和5.4%,三地增速均超全国。

经济总量的提升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结果。朱燕南介绍,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4年的4.3∶26.8∶68.9,第三产业比重近七成,提高10.8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提升最快(为53.7%),三地比重比2013年分别提高5.8个、9.8个和12.7个百分点。

朱燕南提到,三地高端产业发展较快。从服务业看,2024年区域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近8万亿元,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3年分别提高2.1个和7.0个百分点。从工业看,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6.7%、4.6%和7.5%,北京、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2.3%和14.8%,比2014年提高11.5个和2.5个百分点,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2.3%,比2013年提高10.5个百分点。从消费看,三地加力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均增长两成以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5%、14.8%和24.9%。

三地居民收入也在稳步增加。2024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5415元、53581元和34665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6.9%、6.7%和7.8%。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比2013年分别缩小0.29、0.13和0.35。

今年实现首批搬迁 市属国企新总部项目建成投用

今年三地还将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提升、医疗卫生发展、职业培训创新三项工程,支持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加快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扎实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会上,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介绍,2024年,城市副中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8亿元,2019年以来,累计超过5977亿元,而且连续五年实现千亿元投资目标。2024年,城市副中心有序实施435个项目,新开工房屋建筑工程396万平方米,运河商务区新增完工面积11.24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区二期建成投用,累计近3.3万名工作人员迁入办公。东六环入地改造具备通车条件,厂通路全线通车,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温潮减河、M101线一期、地铁6号线南延加快推进,六环高线公园开工建设,首开万象汇精彩亮相,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先期运行,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

胡九龙表示,2025年,城市副中心在区域联动方面,将强化与中心城区、雄安新区、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吸引更多中心城区优质溢出资源落地副中心,力争实现华夏银行总部主体结构封顶,北咨公司、北京建院等项目基本完工,实现首旅集团、保障房中心等首批搬迁市属国企新总部项目建成投用,加快推动第二批市属国企搬迁工程开工建设。加强与雄安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等领域互学互鉴。深入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轨道交通22号线、石小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

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工程今年将建成通车

“一批‘新热点’将亮相。”胡九龙进一步介绍,今年,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工程将建成通车,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将对外开放。“湾里”商业娱乐综合体今年下半年将开业运营。有序推进萧太后河水系“通航”,力争清华大学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基本完工。一批公共服务项目也将迎来新进展,比如城市副中心将加快首儿所通州院区、北京急救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市疾控中心项目完工。

此外,在京津同城化方面,周浩提出,今年将支持中关村与天开高教科创园对接合作,完善怀柔科学城与滨海新区协同创新机制,加密北京—天津港集装箱铁路班列。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方面。发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孵化转化。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商,加快落地一批关键配套企业和项目。“一群一策”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增效,推进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建设。谋划京津冀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方面,三地将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统筹推进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协同圈建设。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建成京唐城际铁路北京隧道段,实现承平高速建成通车,扩大通勤定制快巴向环京周边地区覆盖范围。开展秋冬季污染天气应对,加强潮白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协同治理。持续推动北京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与河北对接合作,强化京廊、京衡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整合三地优势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点·

石小路等一批京津冀重大交通项目迎来新进展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河北省交通运输厅一级巡视员赵同安介绍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情况。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三地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将迎来新进展。

在“新两翼”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方面,赵同安介绍,将不断完善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持续推进R1线、雄忻高铁、雄商高铁和石雄城际等项目建设。力促京雄高速二期主体完工,力争开工建设荣乌新线高速二期。石小路、国道G230河北段等项目建成通车,加快推动春明路、通宝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在完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方面,建成承平高速北京段、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等项目,有序推进国道G335京冀段、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廊坊至涿州段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唐廊高速津冀段、G108新线高速河北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津潍高铁、京滨城际、京唐城际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等项目建设。

在持续推进港口群、机场群建设方面,港口群推进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持续提升港口能级,实施天津港22-24#泊位码头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建成曹妃甸首衡7号8号通用泊位等项目;着力推进河北港口集团更高水平智慧绿色干散货码头示范应用等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大力发展海铁联运、中欧班列,拓展内外贸航线。机场群,实施天津滨海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石家庄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充分利用京津冀机场一体化管理优势,推进“三地四场”空域统筹、航线互补和错位发展。

赵同安提到,三地还将持续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推进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增点扩面,持续优化班次站点,不断向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开通雄安新区至大兴机场巴士,加密至北京市区定制快巴线路。优化跨省公交线路,提升“通武廊”公交运营服务品质。适度提高繁忙城际铁路运力投放,逐步增加津兴城际进京车次。

去年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40多亿元

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2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朱建红代表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介绍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情况。

朱建红介绍,11年来,京津冀三地完善体制机制,同心同向,携手攻坚,以“创新链”打通“产业链”,激活“发展链”,完善“生态链”,增强“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打造了生机勃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局面。

在研发投入方面,朱建红介绍,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25%。天津推动成果转化实现多项“领域第一”,全球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智造生产线正式投产,全球首次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吨级量产,全国首张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证成功获批。河北支持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价值评估和交易、展示推介、技术经理人培训等活动,扩大科技服务业企业的服务半径。此外,三地共同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梳理并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

产业同促方面,朱建红介绍,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天开园一流园区建设进入新阶段。出台促进天开园发展条例、“2.0版”支持政策,创新“选育诊融赛转”六项机制,优化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产权五类服务,集聚科创、金融服务机构超过350家。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超5800家,聚力打造“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

在生态同育方面。三地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光电芯片、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加速创新成果研发和转化。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从蓝图到现实,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吸引了135家科技企业扎根,成为未来之城的创新引擎;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设立仅一年,就促成了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京津冀协同创新驶入“快车道”。

·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

疏解非首都功能

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累计2.5万余件

北京科技、商务等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4年的67.7%

2024年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04家,城乡建设用地再减量6.6平方公里

“两翼”协同

雄安新区

累计完成投资8300多亿元,47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雄安宣武医院累计门诊量20万人次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累计入驻企业130余家

中国星网所属4家二级单位正式迁驻,首批疏解4所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

央企设立各类机构超300家

城市副中心

通州区与北三县连续举办六届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9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800亿元

京津“双城记”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分别超5800家、1800家

天开高教科创园加强与北京创新资源对接,累计注册企业超2600家

天津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超2300万标箱

京津城际列车实施新的运行图,亦庄站经停列车增至12对

津兴城际运营满一年,累计发送旅客152万人次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