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2-18 来源:北京晚报
昌平是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承载着全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职责使命。当前,昌平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向新、城市焕新发力,明确了2030年GDP较2020年翻一番等15项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努力打造科教引领、宜业宜居的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
这是记者昨天从北京市举行的“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昌平区采访活动中了解到的。
引进顶级创新平台 科学家创业更“轻盈”
生命科学园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的孵化器内,睿愈生物的研究人员正在实验室开展RNA编辑器的优化与筛选,为一款针对神经系统罕见病的新药研发努力,这款原研新药预计年底将开展临床研究试验。
“我们比选了很多孵化器,看到飞镖加速器内的实验室、办公室以及运营能力都很好,大大节省了初创企业的成本和时间,而且离北大又很近,所以选择落户这里。”睿愈生物运营负责人王少鹏介绍,“两年来,企业团队不断扩大,技术持续优化,首个新药研发管线进展迅速,企业驶上了良性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王少鹏提到的飞镖加速器,是昌平区近年来引进的国际顶级高端创新项目加速平台,将来自美国波士顿的成熟模式复制到这里。“平台搭建了共享实验室、研发平台以及通用化管理服务,将重资产的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变成轻资产的运营模式,科学家只需要带着创意想法来,就能实现从试验、验证到成果落地转化的全过程。即驻即研发,从而让科学家创业变得更加‘轻盈’。”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副总经理江茂华说。
■目标
建设全球领先创新高地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布局高能级专业孵化器、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正是昌平区加速科技创新的具体举措。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医药健康产业处副处长郭玉东介绍,昌平区入驻了41所高校,4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10个工程技术中心,通过深化校城、央城、研城、产城融合,努力将未来科学城打造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全区将以昌平国家实验室以及央企研究院、在昌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集群,促进央企、民企和高校协同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1到10”的转化、“从10到100”的产业化。
聚焦氢能6G等领域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改变大豆的一个基因形状,就能实现大豆油的油酸含量从20%提升至80%,高油酸品质堪比橄榄油……在北京齐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张蓓展示了合成生物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目前,公司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核心技术体系,培育的高油酸大豆、抗白粉病小麦已取得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
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是昌平区前瞻布局的重点未来产业之一。目前,昌平区已发布实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现已聚集80余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9个,总投资金额超过35亿元,已初步形成集群。去年10月,昌平区获评北京市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将建设成为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名片。
此外,昌平区还重点聚焦美丽健康、机器人、氢能、6G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昌平区经信局局长金鑫介绍,围绕6G产业,昌平率先发布实施6G创新产业集聚区行动计划,预计到2030年率先落地6G产业化和商用部署,形成300亿元左右的6G关联产业规模。美丽健康产业方面,昌平区2024年产业年收入突破120亿元,增速保持在15%以上。在机器人产业方面,昌平区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全面提速,产业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
■目标
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高地
作为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和未来产业主阵地,昌平区形成了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接下来,昌平区将制定新一轮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产业行动计划,深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能源互联网、氢能等细分赛道,加快国际医疗器械城、未来星科低碳产业园等项目投产,推动诺华、小米等“链主”企业增资扩产,发挥三一、福田“灯塔工厂”引领作用,到2030年实现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分别超过1800亿元、4500亿元、1800亿元。
科教引领城市焕新 环境品质宜业宜居
以科教为引领,昌平区还将努力实现城市焕新,为市民提供宜业宜居的环境品质。在南口镇,“三大厂”工业遗存经过城市更新,现已精彩蝶变成为清华南口国重基地,目前项目一期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及配套办公用房已交付清华大学。
昌房公司总经理彭仲宇介绍,接下来清华大学的相关实验设备将陆续安装投用,科研人员等陆续入驻,预计下半年将开展科研试验。今年清华南口国重基地还将完成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北区食堂、科研综合楼、学生公寓等配套工程。未来项目全部投用后,将成为清华大学有组织科研力量最集中的科研基地,与未来科学城共同构成“三城一区”协同创新发展走廊,落实国家科创新战略,搭建人才培养新平台,打造产业转化新高地,塑造城市复兴新地标。
■目标
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昌平区将加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今年将新开工地铁19号线二期、市郊铁路东北环线两个项目,同步推进R6线一期建设。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导入北师大、清华、北大基础教育项目,投用清华大学附中、北师大未来实验学校等优质学校,落地北医三院等高水平医院。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谋划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推动从“治大城市病”向“谋高质量发展”转变,打造超大社区现代化治理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