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发改之声

工作动态

南水北调水源地,一渠清水背后的生态保卫战

日期:2024-12-10 来源:新京报客户端

弯弯曲曲的小路沿着山势一路向下,山腰处有一座小小的污水处理站。处理站掩映在古树与青竹之间,没有任何污浊的气息,林中两栋小房子里放着各种设备,一个个池子中,污水经过层层处理,变成可以重复使用的中水。

处理厂位于湖北十堰武当山大湾村,是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中改建提升的生态保护项目,在南水北调水源地,这样的项目还有许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系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上亿人的用水安全,如何保障水的洁净?对水源地来说,这不仅是一个重大任务,更是一场转型发展的考验。

每滴清水,都需要最长久的保护

每隔一段时间,景区办事处副主任薛花军都会下山看看,这座建在山间的污水处理站,承担着武当山上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尽管几乎不需要人工操作,但依然需要定期观察和维护,保障处理站的正常运行。

污水处理厂占地不大,仿佛一个小小的农家院落,四周没有人烟,只有古树森森,地面之下的机器完全听不到噪声,站在院子里,只有鸟鸣远远传来。

就在这个看起来不大的院子里,每天可以处理1200吨污水,处理标准达到一级A,这意味着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排放进入自然界,和雨水相当,不会对生态造成任何影响。

武当山位于南水北调水源地范围内,在这里,每一处排放的污水都受到严格管控,都必须经过高标准处理后才可以排放。薛花军介绍,这座处理厂原本每天只能处理800吨污水,管线也有多处老化,2019年,在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项目的帮助下开始提升改造,提高处理能力,提升处理标准,全面保护水源地生态。

在整个水源地,还有许多这样的项目。在湖北十堰,犟河自东向西流淌,是丹江口水库的上游支流之一。犟河流域曾经是当地的工业区,随着生态发展,工业区逐渐转型,恢复生态,当地先后进行了多次流域治理。在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中,这里又进行了提升改造。如今的犟河,清澈的河水中水草摇曳,青绿的河岸上绿树成荫,许许多多犟河边的村庄也成为当地人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位于犟河边上的斤坪村,就是在流域治理中改变模样的村庄之一。村支书鲍正利介绍,在治理之前,村庄附近的河道里有许多杂物阻碍水流,对防汛有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汛期水流较大,且水质难以保障。在对口协作项目实施中,河道被清理改造,来自北京的专家在当地指导种植各种净化水质的水生物,沿途的村庄还组成了护水志愿者队伍,常年巡视,保障河水常年干净清洁。

全面监测,不让一滴水受到污染

丹江口水库汇集了上游众多水源,汉江、堵河、丹江、白河……仅在丹江口市境内,就有57条入库支沟,这些来源众多的水流,最终汇成超过1058平方公里的丹江口水库。

如何保障水库及各条汇入支流的水质?在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水源地水质,南水北调工程建起了一张覆盖全域的监测和治理网络。

在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一个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水库的各种监测数据,从调出水量到每一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都在实时变化。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监管平台有六大系统,如小流域水质监测系统,对每一条入库支沟的主要水质指标进行智慧监测,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推送一次水质情况,人工站则每三天检测一次水质,“我们要求所有的入库支沟都必须是二类水,如果某一条支沟在二类以下,它这个绿色点位就会变红,我们立即启动溯源,排查是什么原因造成水质下降,进行相应处理。”

在水库区,当地建立了一个环绕全库区的监测网络,包括监测水库本身的天眼系统,以及环库公路危化品车辆监控系统。相关负责人介绍,环库天眼系统包括卫星遥感、高清摄像头、无人机巡飞三部分,其中,卫星遥感可以观测到人畜活动、漂浮物、水质异常变化;环绕水库沿线有260个高清摄像头,每个摄像头都有自动算法,且有夜视功能,发现问题后自动报警;无人机巡飞系统则由20架返巢式无人机组成,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航线进行3次巡飞,发现问题后自动拍照,在后台可以随时查看画面。

合作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力

在南水北调的源头,生态保护每一天都在变得更加完善和周全。水库周边及入库支流的附近,一个个城市和乡村正在为水源保护而付出努力。与此同时,水源地的产业和经济正在经历快速转型,在保护生态与地方发展中寻找新的路径。

河南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在当地一家中医药产业研究院中,众多中草药制品陈列在一个个架子上。

南阳古称宛,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也是著名的中草药产地,当地生产多种道地药材,南阳当地有“八大宛药”,包括艾草、山茱萸、辛夷、桔梗、丹参、栀子、金银花、夏枯草。

在生态转型中,传统的中草药产业成为新产业发展的资源。该研究院副院长陈增喜介绍,近年来,当地开发了多种以传统中草药为原材料的产品,如艾草制成的各种日用品、化妆品等,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比如我们的中药材眼贴,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这是由北京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在南阳研发并生产销售的,可以说是北京和南阳联合开发的生态产品。”陈增喜说。

数据显示,仅南阳市宛城区就有130余家艾草加工企业,开发生产出六大类200多种产品,加工销售年产值近10亿元。

在发展传统生态产业的同时,南阳市还在快速进行现代智慧产业的建设。据介绍,在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中,南阳市和北京市合作打造了南阳·中关村信息谷,建设中关村园区,大量先进制造业、医药健康业、科技服务业领域企业正在落地。更多来自北京的科技成果,在这里转化推广,变成地方发展的产业基础。

据介绍,南阳·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自2020年10月正式揭牌以来,已累计对接光电、防爆、医药健康领域项目800余个,注册落地企业230余家,现有入驻办公企业50余家,促进就业600余人。

新兴产业,在乡镇实现宜居宜业

在广袤的乡镇和村庄,生态保护带来的产业转型也在不断推进。

11月27日,湖北十堰方滩乡方滩村,53岁的余娥坐在小板凳上洗着萝卜,身边的一个大盆里装满了已经洗干净的萝卜。

余娥在一家乡村民宿工作,刚刚有团队定了民宿,她和同事们正在准备团队入住后的餐食。

方滩村位于堵河流域,整个村庄临水而建,在流域治理中,方滩村也踏上了转型发展之路。乡党委副书记顾超介绍,丹江口水库扩建之后,堵河水位上升,到达方滩村原本村庄的位置,村庄整体搬迁到水面以上,重新建设,同时开发新的产业,如乡村文旅产业链等。

在方滩村,临水步道、茶社、乡村咖啡厅、创客基地等随处可见。顾超介绍,在保护堵河水质的同时,方滩村利用堵河青山绿水的资源,建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综合休闲度假区,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村里写生、垂钓、露营、品茗、骑行,全年游客数量可达30万人次。

在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每个村庄都在寻找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都在建设新的生态产业。十堰市郧阳区青山镇镇长李英介绍,在生态转型中,青山镇以茶叶为主导,发展茶叶种植、加工等产业链条,同时全镇各村又有各自的特色产业,如青山镇琵琶滩村生产的芝麻远近闻名,还酿造白酒、黄酒等。在北京的协作资金和项目的支持下,村里重修了道路,原本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了彩色的乡村公路,不仅让村里的产品更方便运输和销售,也让原本的村道变成了骑行旅游胜地。

许许多多来自北京的力量,正在一点点改变着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发展路径,让青山绿水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资源和资本,而这样的变化,仍在不断出现。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