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0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南水北调·十年惠民活水来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通水十周年。2014年12月12日,丹江口水库奔涌而来的清流跨越1400公里,滋润了北京的千家万户。十年来,“南水”已成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供水超过10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
十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聚焦“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工作主线,与河南、湖北两省水源区建立完善对口协作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协作格局,共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饮水思源,方知其重。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南水北调·十年惠民活水来”栏目,记者实地探访这一伟大工程,全方位展现“南水进京”十年取得的丰硕成果,讲述北京与水源区“亲戚越走越亲、亲情越帮越浓”的动人故事。
记者在近日开展的“北京市对口协作南水北调水源区十周年”主题采访活动中了解到,为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调水水质稳定达标,十年来,北京市与河南、湖北等水源区建立起紧密的对口协作关系,同时,始终把水质保护作为对口协作工作的第一要务。通过主要入库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完善人防、技防、物防“天罗地网”等方式,让调水水质长期稳定在II类水质标准以上,丹江口水库及渠首陶岔断面水清澈澄明、伸手可饮。
现场
保水质采矿区变湿地公园
在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的陶岔村,一座题有“渠首”二字的石碑彰显着背后工程的不凡。引渠、混凝土重力坝、引水闸等构成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际上,这里就是南水进京的‘水龙头’和‘总阀门’,上游通过4.4公里的引水渠与丹江口水库相连,下游与总干渠相连,打开陶岔闸门,甘甜的水就可一路向北流向北京。”北京市第九批赴河南挂职干部,淅川县委常委、副县长屈敏超介绍,如果按照最大流量,10秒钟就能灌满一个标准的游泳池、50分钟能灌满北京的团城湖。
记者注意到,有一条拦网横跨引水渠两岸。“这是为了保证进京水质而设立的,将一些漂浮物拦截,避免其流进渠首。同时,常年会有清漂的船队、数千名志愿者参与到库区水质的保护上。”屈敏超表示。
在渠首不远处,汤山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当地人休闲的好去处,九重阁上登楼远眺,丹江湖烟波浩渺,渠首闸雄伟壮观。实际上,这片地原为水泥厂采矿区,乱采乱挖乱建现象非常严重,如果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将直接影响到库区的水质安全。于是,2019年全面启动生态修复,通过汤山环境提升,原来的荒山已改造为集科普教育、观光、体验、水源涵养功能为一体的山水公园,与附近的渠首景区等景区构成旅游景点群,带动周边生态旅游发展,在汤山湿地公园可实现登汤山、观渠首、赏百花、望丹江之旅游体验。“既保护了水质,也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屈敏超说。
顺江而下,总长度3400余米的丹江口大坝让人叹为观止,左发电、中泄洪、右通航三大功能并驾齐驱。“有了向北方供水的使命之后,为了保护水质,现在通航的船只已经非常少了,只是保留了通航功能。”大坝相关人员说。
探秘
建起“空天地水”智能监管体系
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水源区还织起了人防、技防、物防的“天罗地网”。在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重点排污企业监管系统、水库水质监测系统、水库环库岸线监控系统等LED大屏填满了墙体。“这是我们专门成立的,就负责集中统一指挥调度全市守水护水工作。”丹江口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针对库面大、库岸长、库汊多等复杂情况,2023年,在院士团队技术支持下,建起了“空天地水”一体化智能监管体系,包含小流域水质监测、重点企业监管、地下雨污管网、环库天眼、环岸公路危化品车辆监管、国省控水质监测断面防入侵等六大系统。实现对水质监管由过去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预警型三大转变。
在智能监管平台首页上,可以清晰看到2014年12月12日以来的调水数据、水库水质情况。进入小流域水质监测系统中,57条入库支沟的主要水质指标都清晰可见,自动站每4个小时推送一次水质情况、人工站每三天检测一次水质。“我们要求所有的入库支沟都必须是II类水,如果某一条支沟在II类以下,点位就会由绿变红,这时会立即启动溯源,排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水质下降。” 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重点企业排污监管系统中,如果监测到某企业的治污设备停转,就会立刻启动执法排查其是否有偷排污水行为。“为了防止企业偷排污水或者不达标排放,我们在企业治污设备的电表、进水口、出水口安装了传感器。当用电量、进水量、出水量这三个监测数据在跳动时,说明它的治污设备在运转。在这种监管之下,现在已经没有企业敢偷排了。”上述负责人解释。
环库天眼系统更多地运用了高科技。围绕库岸线管理,首先应用了卫星遥感监测,看库岸线是否有人畜活动,库面是否有漂浮物、水质是否有异常变化。“但是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发现卫星遥感有不足,受天气影响比较大、精度不足,更重要的是做不到24小时持续监控,一般是三天之后才能得到信息。于是,我们又建设了环库天网系统,在环库岸安装了260个高清摄像头,每个摄像头都有自动算法,且有夜视功能,发现问题后自动报警。然而,摄像头也有山体遮挡的盲区问题,所以我们又建设了无人机巡飞系统,购置了20架返巢式无人机,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航线进行3次巡飞,发现问题以后自动拍照。通过这些系统,我们已经能从‘天、地、空、水’全方位筑牢守水防线。”该负责人表示。
亮点
众多保水项目都有“北京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水源区实施的众多保水项目中都有着“北京力量”。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水质保护是对口协作工作的第一要务,“我们重点支持库区及入库河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老灌河、淇河、犟河、泗河等主要入库河流流域综合治理;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设施等等。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先后投入协作资金9.67亿元开展了46个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去年12月底开工的犟河绿色低碳韧性小流域治理示范项目,包含河道治理、河岸步道、监测平台和雨污分流4个部分。记者在黄龙镇斤坪村村口处看到,村内的小河流向犟河时,被营造成不同水位的深潭浅滩,通过种植的苦草等沉水植物,进入犟河的水明显从泛着绿藻变得清亮起来。同时,河岸边可见一些监控设备。“看到水面上的光伏板了吗,它产生的电就足以支撑这些设备以及喷泉用电。”斤坪村党支部书记鲍正利介绍,治理之后,犟河的水质明显变好,“采用了中国科学院复合矿物增效草型生物泵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有效净化河水、稳定修复河床底泥的同时,还能提升示范河段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水平和水生态健康等级。”
据悉,该工程还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智慧流域管理平台,整合了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等多源数据,不仅能精准掌握水资源量质变化、水土流失和生态系统动态等关键信息,还能结合气象数据对自然灾害和生态风险进行提前预警,是小流域治理领域创新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
同样,武当山琼台景区污水处理站也得益于协作资金于2021年启动提标扩建。扩建后,该站处理规模增加了50%。同时,处理后出水主要指标由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B提升至一级A。“武当山下游就是剑河水库,最终会汇入丹江口水库,处理规模加大后,当地商户、企业的污水实现了百分之百收集。出水标准的提高,不仅去除了原来水体的污染成分,而且提高了水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恢复和延长水体的生物链。”武当山特区景区办事处副主任薛华军介绍。
此外,本市还积极动员北京企业参与到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像北京碧水源、北排集团等“打捆托管”十堰94座污水处理厂和38座垃圾处理厂,在水源区开创了治污新路径;北排集团采用世界领先的“红菌技术”解决了湖北十堰垃圾渗滤液难题;首创集团在河南南阳市西峡县投资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