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9-30 来源:中国网
9月30日,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十六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介绍了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展与开放运行的情况。
林剑华从三方面介绍了相关情况。
第一,重大科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初步形成
怀柔科学城围绕物质、空间、生命、地球系统、信息与智能5大科学方向,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项目,包括6个大装置、17个科教基础设施、14个交叉研究平台,是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
其中,“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土建工程全部竣工,20个设施平台已进入科研状态,9个加紧设备安装调试,年底有望全部进入科研状态。大装置中,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储存全环贯通并进入联调阶段,距离年底发射“第一束光”更近一步。科教基础设施中,深部资源和环境污染物识别平台进入科研状态,脑认知图谱力争年内进入试运行。交叉研究平台中,激光加速中心通过性能工艺和设备验收。
“十四五”时期新布局的8个设施平台加快开工建设,分子影像和医学诊疗探针平台主体工程已开工、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预计11月份主体工程开工。创新细胞技术研发平台等6个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年内开工。
第二,设施平台高效运行开放,协同开放的创新生态活力持续显现
一是设施开放持续发力。首批对外开放的7个科技设施平台累计服务用户330余家,其中企业用户70余家,国际用户20余家,累计对外开放机时超过90万小时,支持研究课题1000余项。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已服务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350余项课题,获批机时5.6亿核小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20个实验站全部对外开放,累计开放机时30余万小时。材料基因组、清洁能源等5个交叉研究平台累计开放机时超过60万小时。
二是国际交流持续深入。今年,我们成功举办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和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10个科技设施平台面向全球开放共享。成功召开第二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吸引40余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菲尔兹奖、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千名科学家齐聚北京,区域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年内还将举办第四届北京大学“怀柔论坛”等活动,目前各项筹备工作顺利推进中。
第三,成果产出和转化齐头并进,引领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
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产出,充分发挥设施平台载体优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25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200余项,世界首台可以储存环模式运行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增强器出束等4项世界级科研创新成果在2024中关村论坛集中发布,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实现技术引领方面初见成效。
坚持成果转化生态建设,新转化射频超导加速腔、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双腔无导线左束支心脏起搏器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围绕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打造了概念验证和小试、中试平台,加快建设专业孵化器和标准厂房等配套空间。新设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怀柔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怀柔科学城服务中心,计划5年内培养集聚3000余名技术经理人和卓越工程师,每年转化高水平科技成果不少于20项。
林剑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深化改革创新等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设施平台建设和开放运行,加速建设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