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3-22 来源:新京报网
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通水近十年,南水北调入京水量超96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北京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平原区累计回升超10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状况,显著增加了水资源战略储备,发挥出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人均水资源量增加约50立方米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随着河南南阳陶岔渠首大闸缓缓开启,蓄势已久的南水奔涌而出。自此,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建成通水。汉江水一路北上,历经半个月,于12月27日流至北京。
北京市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对口协作工作开展以来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紧缺形势。2014年底南水进京后,每年从丹江口水库调水超过1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也为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等重点区域提供了水源支撑。
经过十余年的工程建设,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建成一条输水环路,加上向城市东部、西部输水的支线工程以及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共同构建了“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联合调度、环向输水、放射供水、高效用水的安全保障格局。
南水北调来水水质始终优良,稳定在地表水Ⅱ类以上,特别是在以江水为单一水源的郭公庄水厂、第十水厂、亦庄水厂等供水范围内效果尤为突出,自来水硬度由以前的300毫克/升以上降至120~130毫克/升,居民普遍反映自来水水碱减少、口感变甜。
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显著增加了,一方面,用南水替代密云水库向自来水厂供水,并通过新建的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反向输送南水至密云水库,有效促进了密云水库蓄水量节节攀升、水面不断扩大,最高达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最高纪录,增加了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
另一方面,对有条件的地下水源地开展了试验性补水,水位回升明显,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多年回升,累计回升超10米,增加储量超40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大大减少。基于充足的南水保障,北京市大规模开展了自备井置换工程和老旧小区管网改造,更多市民喝上市政自来水,饮水安全和水质更有保证。
五大主干河流重现“流动的河”
通过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市域内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水系连通,实现了重点水库、地下水源、河湖水网、输水管道渠道等互连互通,构建了多水源、多流域、多路径、多目标的水资源调度工程体系和指挥调度系统,为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北京市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新增有水河道27条、有水河长452公里,众多河流、湖库成为鸟类迁徙的驿站和栖息的乐园,河湖健康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利用改善后的河湖生态环境,建设河流滨水慢行系统,推动大运河全线通航,打造“幸福河湖”。
在“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总原则下,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为首都带来源源不断优质水源的同时,也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选择。为京能集团、首创集团、北控集团、中关村信息谷、首农集团、京城机电、碧水源等一大批企业提供了拓展市场、发展壮大的空间,丰富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场景。此外,利用改善后的水生态环境,北京持续加大滨水空间开放共享力度,为市民增加更多休闲空间,水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成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市民的幸福感大幅提升。
通过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消费帮扶,100多家企业的茶叶、鱼产品、柑橘、黄酒、香菇、木耳、药材等500多个特色优质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帮助库区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丰富了首都市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