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发改之声

工作动态

副中心将实施141项任务推进绿色发展

日期:2024-03-19 来源:新京报

  3月18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和通州区委区政府已编制印发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141项任务清单、20项政策清单和7项需要国家支持政策事项清单,将聚焦建筑、交通、产业“三大关键领域”和能源、生态、文化“三大重点支撑”,不断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持续擦亮绿色发展金名片。

  关注1 任务清单

  结合三个清单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

  今年2月7日,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表示,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和通州区委区政府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务院批复的目标要求,编制印发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任务清单、政策清单和需要国家支持政策事项清单。

  任务清单对照《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分工,形成141项任务,成为城市副中心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政策清单研究提出了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等20项政策,为城市副中心推进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需要国家支持政策事项清单从探索绿色发展新机制、推动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梳理了7项内容,探索优化城市副中心推进绿色发展的政策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三个清单,切实履行工作责任,认真抓好落实,推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点任务早落地、早见效。”郑皓说。

  关注2 绿色交通

  持续推进M101线、平谷线 加快谋划M102线

  按照《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和2025年、2035年发展目标,副中心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核心是抓住“三大关键领域”和“三大重点支撑”。

  据郑皓介绍,“三大关键领域”是聚焦建筑、交通、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建筑、交通、产业是城市副中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占比99%,也是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的主阵地。

  副中心推行智能舒适的绿色建筑。推进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标准,即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结合城市更新工作,有序开展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在重点区域加快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加大智能建造应用力度,推动建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和规模化、品质化发展。

  同时,全面建设便捷畅达的绿色交通。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建设高效绿色、生态友好的交通网络。持续推进M101线、平谷线,加快谋划M102线,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加强绿色智能交通管理,探索设立超低排放区,推动区域绿色低碳交通一体化。打造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区。建设优质滨水慢行系统,打造“水路绿”三网融合慢行体系。

  另外,加快发展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突出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快存量资源“转绿降碳”、增量资源绿色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强化绿色金融商务服务功能,深化北京绿交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更大力度引进和培育绿色金融机构,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加快打造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推进文化旅游商务融合发展,加强绿色产业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根据新京报此前报道,《2024年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已发布,今年将实现M101线一期(商务园-张家湾东)全面开工建设。一期线路长约18.1公里,设车站14座,是城市副中心内部骨干线路。

  正在建设中的平谷线,西起朝阳区东大桥,东至平谷新城,途经朝阳区、通州区、河北省三河市、平谷区等地。线路全长约81.2公里,共设置21座车站。线路建成通车后,可与地铁八通线、M101线等实现换乘;北三县到城市副中心将实现最快9分钟通达,平谷区到CBD地区最短时间约为55分钟。

  关注3 绿色能源

  探索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郑皓表示,“三大重点支撑”是聚焦能源、生态、文化,持续擦亮绿色发展金名片。副中心将综合施策,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一方面,积极构建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开展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试点,完善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调控,探索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全面实施减油、降气、增电措施。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城市智慧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余热利用。积极拓展绿色电力应用,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建成与新型电力系统相适应的智能高效电网。构建保供多元、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推广应用先进能源技术,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批综合智慧能源示范样板。

  同时,着力夯实清新美丽的绿色生态本底。加强区域水系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滨水空间功能,将北运河打造成为滨水地区新地标。高标准建设花园城市,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滨河绿道。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基本建成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加快实施温潮减河工程。持续抓好空气污染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噪声污染综合防治,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共治。

  持续营造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风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模式。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低碳创建行动。普及绿色发展教育,打造一批绿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副中心将加强监测评估和督查督办。围绕《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开展绿色发展动态监测分析和实施效果评估。建立集规划管理、开发建设、监测评估、城市治理、动态调整于一体的全过程管控机制,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强督查督办,确保落实要求不走样,形成工作闭环。

  关注4 绿色创新

  正积极争取国家绿色技术交易平台落地

  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周浩表示,下一步将抓好落实,加快推动绿色创新要素集聚。

  目前,北京市发改委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绿色技术交易平台落地城市副中心,加快推动北京绿交所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结合《实施方案》,还将高质量推动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图书城等提升改造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绿色科技和产业孵化,提升副中心绿色产业集聚和技术成果转化承载力。

  同时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新动能。市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推动北京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市副中心将是重要的产业承载地和示范区。下一步将重点支持城市副中心发展绿色金融、专业服务等绿色产业。还将推动城市副中心开展ESG创新发展试点,探索建立ESG投融资体系。继续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市发改委将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指导支持,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有序推进绿色发展制度改革创新。完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在城市副中心率先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和碳排放综合评价试点,从源头协同推动节能降碳。支持城市副中心加快研究制定外调绿电输配消纳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政策机制。

  关注5 重大项目

  推动环球影城北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周浩表示,北京市发改委还将强化重大项目引领。加强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统筹,全力支持建设。

  在绿色交通方面,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整体提升工程,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环球影城北等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设。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扩区,推动城市副中心“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营造良好绿色出行环境。

  在绿色能源方面,将在支持城市副中心制定实施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的基础上,推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建设,开展智能微网“零碳社区”试点,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把城市副中心作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先行示范区。

  在绿色生态方面,大力推动城市副中心大尺度绿化工程建设,助力打造蓝绿交织森林空间。结合六环路入地改造工程,推动高线公园项目建设,用美丽的森林串联城市副中心南北重点功能区,有效“缝合”城市副中心东西城市空间,打造活力绿色走廊。

  关注6 绿色金融

  鼓励在副中心设立绿色金融专门机构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在答记者问时表示,2023年,金融业对城市副中心GDP的贡献率达到29.8%,通州区绿色信贷占比达16.6%,为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十分注重发挥金融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优化副中心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方面,重点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加快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城市副中心设立绿色金融专门机构,目前已落地中国银行、北京银行等五家银行的绿色金融特色机构,专项服务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发展,北京银行还在副中心落地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在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面,城市副中心与北京绿色交易所签署气候投融资战略合作协议,探寻气候投融资发展新思路。2023年6月,全国首笔“京行碳e贷”落地,贷款资金将用于通州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他表示,下一步,城市副中心将着力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和各金融机构发展,以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海绵城市等领域为突破口,积极推动通州区气候投融资工作,并优先在副中心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副中心绿色产业。

  数说城市副中心“绿色底色”

  38微克/立方米

  2023年,通州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超六成;SO_2(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多年稳定在个位数水平,NO_2(二氧化氮)和PM10年均浓度连续4年稳定达标。

  267天

  2023年,通州区优良天数达267天(扣除沙尘影响),较2013年增加100多天;重污染天5天,较2013年减少76天,蓝天含金量明显提升。

  100%

  2023年,通州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区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均值均达到Ⅳ类及以上,其中4个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实现通航,运潮减河、温榆河(通州段)等上榜“北京市优美河湖”。

  33.7%

  通州区自然岸线保有率增长量连续两年全市最高。目前,通州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7%,在平原地区中首个获批“国家森林城市”。

  17万户

  十年来,通州区累计完成4000余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在远郊区中率先实现基本无燃煤锅炉;完成5000余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完成近17万户民用散煤的清洁能源替代,“一微克”行动不断取得实效;累计完成53条段、264公里黑臭水体和194条小微水体整治,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4.5%,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