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1-21 来源:北京青年报
昨晚,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前夕,“一府两院”有关部门在北京会议中心接受市人大代表询问、政协委员咨询。现场气氛热烈,代表、委员们怀揣着各自的疑惑和建议,围绕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展开互动。记者注意到,“新质生产力”“国货潮品”“银发经济”等成为互动中频率较高的“热词儿”。
新质生产力 一系列任务箭在弦上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一词也已被《咬文嚼字》编辑部评为2023年十大流行语。在昨晚的询问、咨询活动中,不少代表、委员围拢在市发改委的咨询台前,大家对北京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表达了关切。
“我来自一家科技企业,我关注到去年北京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锚定六大领域、布局20个未来产业,要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今年北京准备如何开拓新赛道?”一位来自朝阳团的代表向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抛出了自己的疑惑。
“这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一系列任务已经箭在弦上。”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本市将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发展,在京津冀空间内持续完善产业链配套。推进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加快建成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先行区数据运营中心、数据要素业务中台。推动通用大模型国际对标和生态构建,促进垂直领域大模型商业化落地。加快实施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建设项目,启动4.0阶段任务,等等。”
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咨询台前,市人大代表刘宝平带着他对生物产业、种业的关注前来咨询如何能够挖掘出更多新质生产力。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回应表示,合成生物制造恰好是北京将着力打造的新质生产力之一。今年,北京将积极培育合成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若干个新产业新赛道,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这些新产业在北京均已拥有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未来市场潜力。例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相对以往的大化工产业更节省能源和资源,北京又拥有比较雄厚的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因此将其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撑,依托昌平区等重点产业承载区大力推进。
国货潮品 老字号创新发展成为重要增长点
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曾为“国货潮牌广受欢迎”点赞;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把积极培育“国货潮品”作为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经济工作的九大任务之一。昨天的询问、咨询活动现场,代表、委员们同样关注着如何推动消费上台阶提质量。对此,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文旅局都表示,今年将在培育“国货潮品”等新兴消费上加大力气,而推动老字号的创新发展,被看作是培育“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的重要切口。
“国货潮品”通常是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如传统图案、老字号品牌以及耳熟能详的国产品牌等,是具有历史底蕴又充满时尚感的商品。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些年来,老字号品牌秉承“守正创新”精神不断发展,北京老字号品牌已达到244家,2023年总营收合计1800亿元。
市商务局表示,北京正在举办“2024北京年货节”,北京稻香村零号店的九宫格点心,内联升打造的“大内·宫保咖啡”“大内·影像造办处”,故宫出口红……都是国货成“潮品”的典型案例。市商务局指出,今年将继续落实《进一步促进北京老字号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通过打造北京老字号“必带必购”产品培育老字号城市级伴手礼IP。
作为“国货潮品”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礼物”,近年来也在持续壮大中。昨天的活动现场,市文旅局透露,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商品,市文旅局特别推出50款“北京礼物”及文创产品“两节礼单”,包括10款中秋主题“伴手礼”、10款“北京礼物”新品、10款北京公园景区精品文创、10款北京博物馆精品文创、10款最具特色最网红的文创“雪糕”和“冰淇淋”。“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北京礼物’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北京礼物’品质。”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透露。
银发经济 需要带有“温度”
在昨天的市人大代表询问、政协委员咨询活动中,“银发经济”也成为很多代表、委员的关切。
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谈及“银发经济”的内容时说,该领域包括关注老年人需求,创新养老产品;推出更匹配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推进智能产品适老化;优化养老消费供给,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使养老产品服务“适老”“悦老”。“打造这样的‘银发经济’才是正路。”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交流互动中,有关负责人谈到,发展“银发经济”需要带有温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建、同质同标”的原则,推动本市优质养老资源向环京地区延伸布局。
在昨晚的市人大代表询问、政协委员咨询活动中,市交通委副主任赵子龙介绍,北京市已在线下设置助老暖心车站1500座,覆盖500余个社区,老年人扫描车站二维码即可叫车出行。今年,北京市还将继续推广“一键叫车”,落地更多的暖心车站,从数量上覆盖更多社区。“从我们的监测上看,目前,老年人主要前往的地点主要是医院,这也是我们重点保障的方向。未来,待覆盖更多社区后,老年人前往商圈、公园也会更加方便。”赵子龙说。
政策速递 高质量落实灾后重建项目
记者从昨晚举行的市人大代表询问、政协委员咨询活动现场了解到,今年本市将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持续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确保2024年安全度汛。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方面,严格落实规划内容,切实保障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实施。注重把恢复重建工作与韧性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等相结合,强化跨区域、跨流域协同,着力把受灾地区打造成为安全发展样板、高质量发展样板、宜居生活样板。
对于灾后恢复重建重点任务将重点加快完成。对标“一年基本恢复”目标,加快完成水毁水利工程、道路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民住房等修复重建,确保群众温暖过冬、返乡居民安心过年、2024年安全度汛。对标“三年全面提升”目标,按照绿色审批通道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相关项目审批,推动项目尽早落地见效。
此外,还将高质量推进灾后重建项目实施。统筹用好增发国债资金、市区财政性资金和社会资金推进灾后重建,坚持专款专用、规范管理。各主责单位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以视频监测、定期报告、日常监督、现场检查等方式强化项目建设实施监管,把各项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今年6月前出台两套韧性评价指标
记者从昨晚举行的市人大代表询问、政协委员咨询活动现场了解到,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开展了城市和社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形成了《城市韧性评价导则》《社区韧性评价导则》两部北京市地方标准,目前已通过行业预审会,正在征求各委办局意见,预期将于2024年6月前正式发布实施。
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市韧性评价方面,探索构建了城市韧性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和社会韧性4项一级指标,下设21项二级指标和87项三级指标,其中61项定量指标和26项定性指标。而在社区韧性方面,结合社区特点,探索构建了北京韧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和58项三级指标,其中38项定量指标和20项定性指标,并确定了三级指标确值的基本依据、数据来源、数据采集方法等内容。同样,为验证标准科学性和适用性,在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东城区建国门街道、通州区九棵树街道、顺义区胜利街道开展社区韧性试评价。“以金顶街街道为例,根据评价结果,街道整体韧性水平良好。由于街道一把手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健完善,管理韧性水平相对最高。另外,由于街道重大危险源密度高、人口密度大,导致空间韧性相对最薄弱,因此需着重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提升社区韧性水平。”相关负责人表示。
千余项目进入“城市更新”库
记者从昨晚举行的市人大代表询问、政协委员咨询活动现场了解到,北京将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入库。目前北京在库的城市更新项目已经有千余项,其中有大约83项为重点项目,北京将加紧推动这些项目实施改造。
目前,北京有六类城市更新项目,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和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改造;老旧楼宇与传统商圈改造升级;低效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和老旧厂房更新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等。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去年印发实施的《北京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三年工作方案(2023-2025)》,目前北京已推动一千多个项目进入城市更新项目库,市住建委还在持续推动各区继续申报,但一些项目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不具备马上实施的条件,“我们想让城市更新项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手段,希望传统街区和一些历史商业区都能进行升级改造。只要项目入库之后,我们就会尽快推动实施”。入库之后,市住建委将从政策等方面进行协调,推动其尽快实施,让老百姓感受到城市的变化。
此外,本市还将对部分功能区实施改造,打造一批精品街区。
本市建成71家互联网医院
记者从昨晚举行的市人大代表询问、政协委员咨询活动现场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1家互联网医院,以及251家可以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本市互联网诊疗总量192.06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79.81%,线上实现了外地患者、慢病患者的日常随诊、检验检查开具、线上开具处方及药品配送等诊疗服务环节。目前,市级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框架已搭建完成,12家医院的自建互联网医院系统通过“链接跳转”模式接入市平台。居民可通过微信“京通”小程序健康服务模块进入市平台,享受线上问诊、药品配送等便民服务。
本市今年将继续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开展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建立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同时,继续建设完善本市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累计覆盖30家医院。推广医疗电子票据和医保移动支付,便利百姓就医。在规范发展方面,持续加强互联网诊疗监管体系建设,防范化解互联网诊疗安全风险,卫健、网信、市场监管、医保、药监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加强对互联网诊疗有关事项的管理,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