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2 来源:北京青年报
优化营商环境再行动
10月11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员会等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工程建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相关情况。从1.0到6.0,北京市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改革不断升级蝶变,首创低风险项目审批模式、搭建“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稳步推进“多测合一”……五年来,北京市不断优化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办理建筑许可指标三年内从172名跃升至33名,财产登记指标由42名提升至28名,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北京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连续三年第一,财产登记指标连续两年第一。
减时限
首创低风险项目审批模式
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阶段是减环节压时限。北京对标国际先进实践,创新体制机制,聚焦低风险项目创新推出最优最快的审批模式,打造北京审批样板,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始终坚持以“精益求精”的改革态度,不断优化流程,压减时限,从2019年改革之初的5个环节15个工作日逐步压减到当前的3个环节9个工作日。
北京还大幅精简审批要件,压缩审批时限。按照依法规范、应减尽减、不设兜底条款的原则,北京市住建委将施工许可审批要件中的资金证明、图纸审查等要件调整为法人承诺,即企业对材料的真实准确性向审批部门作出承诺,审批部门按照法人承诺将事前审核把关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审批要件从原有的法定13项精简优化为4项,精简要件达70%,同时办理时限由法定的15天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其中最快的社会投资低风险小型建设项目已实现即时办理。
搭平台
协同平台让企业少跑腿
优化营商环境要让企业少跑腿甚至“一次不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从被动受理审批转向主动协调服务,为企业办事搭建平台。汇集了全市755家单位的“多规合一”协同平台能够为项目提供“全程线上、一站式、集成式”预沟通预协调服务,减少企业多部门跑动和协调的时间,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同时,北京还统一技术标准,稳步推进“多测合一”。按照“时间相近、内容相似、主体相同”和“同一标的物只测一次”的原则,将14项测绘事项合并为4项综合测绘事项。每一项综合测绘事项委托给一家测绘单位进行作业,加强成果互认共享,减少企业重复委托。
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建设“多测合一”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测绘成果数据“前端统一提交+中台智能转派+后端共享互认”,为“多测合一”提供技术支持。初步估算,这项改革举措可为企业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约20%。
北京于2018年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由住建部门牵头统筹9个委办局和6类市政服务企业,将传统验收中各事项互为前置的模式转变为多事项同步进行的模式。“统一平台、信息共享、一口受理、一次验收、一份证书”。同时推行“一网通办”,强化项目信息多个系统间共享,实现申报资料、审批意见实时信息化传输,验收完成出具加盖电子印章的竣工联合验收通知书,实现电子证照网络化。联合验收全市共办理通过3905项,平均办理时间为6.87日。
转方式
承诺告知即开工促项目早落地
优化营商环境还要转变服务方式,在工程建设领域,北京市逐渐从事前审核把关转向事中事后监管,促进项目早开工、早落地、早投产。
土地供应阶段,北京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主力企业发展企稳向好。事先作评价推出“用地清单制”为企业降本增效,事前全展示以改现场踏勘变云踏勘让企业“足不出户”也可“身临其境”,事中做承诺压缩许可办理时限实现“零见面”审批,事后同步办推出“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等政策加速审批进程。
施工阶段,北京多措并举持续深化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建设工程开工管理,开展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改革。从2018年开始,北京市施工图审查制度结合北京实际不断推出系列改革,包括“多审合一”、数字化审图、政府购买服务等举措,特别是2022年,率先对市场主体关切的社会投资类房屋建筑工程不再开展施工图事前审查,图纸备案即可开工;加强事后联合监管,构建质量信用体系,由项目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强化勘察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主体责任,提升勘察设计行业水平。
施工审批方面,北京实施了“分段施工”审批改革,为企业创造更大便利。2018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向住房城乡建设部申请开展施工准备试点工作,将建筑工程分为施工准备阶段和主体施工阶段,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可申请办理施工准备函,提前开展施工准备阶段的土方、护坡、降水工程施工,为企业平均缩短工期60日以上,为项目尽早实现开工赢得宝贵时间。
不断深化的营商环境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自2018年以来“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策划生成项目突破1万;工程规划许可证告知承诺制0.5个工作日核发。
“多测合一”为企业节约成本和时间20%;施工图审查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为企业节约部分建设成本,社会投资项目施工图审查由事前审查改为事后抽查,图纸备案即可开工,为项目开工时间平均往前提了1个月。
推行分段施工平均为企业缩短工期60日以上,节省建设成本1000万—3000万元……一组组数据,记录着本市工程建设领域改革发展为企业和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改革红利。
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亮点
本市优化下放73%市级审批权限
昨日的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的同时,北京不断优化环评服务的审批效能。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减”字当头,制定修订3版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名录北京市细化规定,累计优化了219类环评管理分类;先后发布2版环评审批管理权限目录,全面向大兴临空经济区管委会、通州副中心管委会赋权,大幅向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各区下放审批权限,累计共下放了73%的市级审批权限,方便市场主体就近办理环评手续;统一市区两级环评审批标准,精简审批程序,压减87%的申报材料,压减50%以上的审批时限,取消兜底条款和各类证明;同时,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除涉密等特殊情况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的审批许可全部实现“全程网办”,网站还专门设置“优化营商环境”专栏宣传惠企政策等,为市场主体申报、查询项目审批、获取政策信息等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
在不降低审批标准、不放松审批质量的前提下,“服务”为先,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环评审批服务:针对产业园区,试点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纳入试点范围的产业园区,入园项目可享受审批权限下放、告知承诺等一系列便捷优化的政策;针对重点企业,积极落实“服务包”制度,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政策宣讲+咨询答疑+指导培训”等系列活动为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和诉求。
此外,在不动产登记领域,目前全部业务可实现“一网通办”,即线上申请、线上预审、现场核验,提高了现场办理效率。同时,17类高频业务实现了“全程网办”,也就是全流程在线办理,申请人一次不用跑,“不见面办理”的模式。今年还推出了新建商品房、政策性住房转移登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全程网办。
不动产登记效率进一步提速,当日办结率已达90%;线下综合窗口服务进一步提质,“早晚弹性办、中午不间断、周六不休息”,同时开辟绿色通道,提供预约上门、帮办代办、证书EMS寄递等暖心服务,并在全市设置跨省通办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