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9-24 来源:北京交通广播
街区、广场、公园……这些城市公共空间,是承载百姓社会生活、交通交往的重要场所,更是承载城市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的源泉。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魅力与活力”。2017年以来,北京市在中心城区和通州区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工程,截至目前,140个列入市级试点的项目中,80个已建成投用。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北京城的公共空间,看看它们的变化。
老商圈变潮流新空间
“我很喜欢,特别热闹,全是年轻人!”早上不到11点,朝外街道THE BOX商场还没开门营业,门口几十个金属盒造型的座椅上,26岁的市民梁女士和其他年轻人在等着开门了。
年轻、热闹、潮流、性价比高是她总愿意来这儿购物的原因,而商场门口的人性化座椅、旁边广场宠物友好的设施,以及不定时举办的活动更让她成为这里的常客。
在商场东侧,潮流感十足的巨型滑板鞋雕塑旁,是一个充满街头感的滑板场地,在朝外上班的市民王先生一年前开始玩儿滑板,一直苦于周围没有合适的练习场地,直到单位附近这个供大家免费试用的滑板场地建好,他每天趁着午休时间来练习。“场地设计也挺合理的,那些障碍物比较安全,我也是因为有这个滑板场之后,才开始好好练滑板的。”
滑板场上方是全市首个户外光影篮球场,除了可以提供篮球运动的场地,还不时组织篮球相关的活动。曾经在附近居住的市民肖先生印象中,以前经过这个街区都只是路过,很难留下记忆点,而现在整个年轻化潮流场景的打造,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娱乐的好去处,更让原本快节奏的生活有了一处可以慢下来的空间。他明显感觉到无论是街边的停车状况或周边的道路条件、绿化美化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朝外大街作为元大都齐化门(今朝阳门)的主街,明清时代是漕粮进京的要道。大街自古商旅往来频繁,上世纪90年代末,昆泰、蓝岛、百脑汇等商业体入驻,本世纪初曾被确定为“北京第三商业大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外南街、芳草地北巷等地存在缺少人行道和行道树、街区形象较差、地下通道存在安全隐患、公共设施配备不足、居民休憩空间缺乏等问题,同时,由于机动车交通流线组织布局欠佳,存在停车场缺乏,非机动车行空间被路侧停车挤占等问题。
朝阳文旅集团朝外大街城市更新项目负责人刘栋梁介绍,去年朝外片区更新示范段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启动,也是全市首个片区更新类公共空间试点项目,项目地处朝阳核心区域,北起朝外大街,南至芳草地北巷,西至昆泰嘉华酒店,东至工人体育场东路,改造提升总面积6.2万平方米。整个项目分两期实施,今年5月底一期部分空间已完工投用,一期还剩项目的东段昆泰大厦改造,和相连的局部道路,还有化家胡同的改造,会在年底前逐步亮相。
更新改造后的街区已形成完整串联的慢行系统,规划出近千个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同时梳理整合出周边商厦364个地下停车位,实现东岳文化广场人车分流,将宝贵的地面空间资源留给市民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位于商场西侧的东岳文化广场,此前一直被占用为停车场,经过朝外片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把地面石材进行了更换,打造了林下的休息空间,设置了雾喷,为市民在夏季提供纳凉的空间,同时,设置了8根投影灯杆,提供一些光影艺术装置和互动。
位于朝外神路街北口的琉璃牌楼,是极少数能保持位置和形制不变且留存至今的过街琉璃牌楼。这座三间四柱七楼黄绿彩琉璃牌楼始建于1607年,是朝外东岳庙建筑群的附属建筑,高约13米,宽20.2米。东岳文化广场是跨时代的礼仪之路的端头。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将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制造新旧交织的文化体验,力争再现“东岳庙-神路街-日坛”这一重要的城市历史景观脉络。
项目通过街区风貌提升、基础设施完善、道路断面优化、道路等级优化、绿荫街道营造等,构建了步行友好的慢行系统,同时减少路边的机动车停车位。
刘栋梁指出,化家胡同的改造将打造一条“北京最美胡同”,对墙面设施、地面的整体的更换,设置一些光影互动装置,对周边街角公园的改造和提升,打造一个慢行的艺术气息非常浓厚的空间,实现从侨福芳草地到朝外,到工体到三里屯,整个朝阳区新的经济带。
不打烊的“城市客厅”
下午3点多,中关村大街车水马龙,当代商城附近,辅路停了四五辆机动车,自行车、电动车、机动车混行。市民杜女士正无奈地坐在人行便道绿化带边的护栏上歇脚。“绿化行人享受不到,它没有完全敞开让你进去,有个板凳坐,或者是有休闲的地方。你可以在边上观察绿化带,但是很难融入。我现在就没找到很合适的坐的地方,中关村大街车流量也比较大,各种车混在一起行驶,其实很不安全。”
随着中关村大街片区(北三环-北四环段)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的获批,这样的情况即将改变。从这里往南几百米,已在去年底完成城市空间改造提升的中关村南大街路东侧就是另一番景象:辅路取消路侧停车改为骑行道,实现机非隔离、人车分流;人行便道上的绿化带也不再被护栏圈住,被改造成多个口袋公园,形成顺畅、完整、连续的骑行道、人行道、健步道等城市绿色出行系统。
家住双榆树附近的市民郇女士和母亲时常来这儿遛弯儿。“环境确实是优化了,领我母亲出来遛个弯什么的,一想到就是到这儿来,你看有坐的地方,有绿植,还有卫生间,比较方便。踩在这个这慢行步道上面,后坐力比较好,不容易累。”“这儿多好多清爽,就像老年人、小孩都可以在里遛遛弯,挺好。以前可找不到这种地方。”
中关村大街原名“白颐路”,东南起白石桥、西北至颐和园,是上世纪著名的风景大道,曾有“京西小长安街”的美誉。
北京中关村大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一峰介绍,中关村大街片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段工程全线范围9.2公里,南起白石新桥北到北五环厢白旗桥,计划两年内完成改造向公众开放。
张一峰说,中关村大街变成了一个交通为主的道路,让人停不下来、慢不下来,两侧的绿化带对人也没有那么友好,进不去。改造重构生态系统,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重归行人优先,推动路权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形成顺畅完整连续的骑行道、人行道、健步道等城市绿色出行系统。取消路侧停车,改为骑行道,实现机非隔离,人车分流,加强林荫道和休息设施建设。
背街小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统一改造,呈现烟火气的感觉。方案坚持从公众需求出发,公共利益优先,公众参与决策,构建全社会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更新机制。之前完成了华宇到农科院路东侧900米的试点,正在进行的是民族大学至神州大厦一侧有600米正在施工,明年3月份向公众开放,这次获批的从北三环到北四环,年内实现开工,预计2025年争取给公众开放。
家门口的“无界公园”
位于北三环中路辅路北的安贞拾光主题广场,花圃里绿油油的粉黛乱子草尖已泛起粉色,有不少来遛娃、遛弯儿的居民,但被多个花圃分隔开的广场,实际活动区域并不大,几位大妈正挤在广场一角跳广场舞,不时有一些从广场中穿行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
今年66岁的陈大妈每天都会来这儿遛弯,她说,晚上广场人更多,活动空间和安全告急。“送外卖的、骑着自行车的过来,也没有声音,好多这种情况,看着害怕,进来都得小心,还得嘱咐孩子小心,老人走路也要小心,躲不开。”除此之外,她还希望广场上能腾出更多活动的空间,增加健身器材、椅子。
陈大妈的话也道出了周边居民们的心声。安贞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开颜说,对居民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大家认为当前街道景观布局单一,增加景观绿化面积、增添社区和居住环境的美感是居民们的集中诉求之一。安贞街道的交通虽然总体便利,但仍存在“毛细血管”不够通畅的问题:自行车道狭窄,慢行空间存在较长断点。
近日获批的“安贞新坊”——朝阳区安贞活力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将解决这些问题。项目将对安贞路-安华路、外馆斜街、北三环沿线,以及安贞医院、中国木偶剧院等重要节点进行一体化提升,通过打开绿化围栏、增加慢行步道等赋能城市品质提升,形成与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呼应的“无界公园”。改造完成后,安贞街道公共空间的绿化面积将由之前的约1.8万平方米增加至近2.3万平方米。
刘开颜指着广场上的花圃说,“这个广场春天的时候,种油菜花,现在正在种的是粉黛乱子草。”改造还将整合出一个适合集中活动的区域,安装带功能性的休憩的座椅和小凉亭,打造儿童活动的空间。
同时,通过设置台阶的高度差,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挡在广场外,但是也增设残疾人坡道,方便推轮椅、推小孩的人群通行。同步拓宽和打通自行车道,让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有路可走。改造将拆掉绿化护栏,重新整合绿化空间,“让居民不是局限于走很单调的人行步道,而是穿行于带景观带绿化的道路,两边又有可以休憩的座椅。”刘开颜说。
在木偶剧院前区及安华路路中绿地,将共同打造全龄友好的安贞新坊绿心公园,公园划分为童乐坊、众乐坊、康乐坊和兴乐坊,各有各的功能,同时增设绿化带便道,实现南北向的贯通,让市民可以享受更舒适、畅通的慢行系统。
伴随着这次改造,安贞地区也将依据街区内各条街道的不同主题与定位,分别打造以文脉延续、便民生活、商业服务为主的多条主题商业街,同时植入多元业态,激发街区活力,形成安贞特色商业文化。安贞片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将于今年开工,预计2024年底建成。
公众参与+精细化管理
2017年开始,北京在中心城区及通州区7个区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现有140个列入市级试点项目,其中80个已建成投用,有效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市发展改革委投资处牛淑莹说,项目从最初的点状、块状类型,逐步拓展升级到线状、片区整体提升。
当前,本市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分为小微公共空间、城市会客厅、活力街区/滨水空间、铁路沿线/地铁周边、学校周边、桥下空间、片区更新7大类。
一是小微公共空间改造类项目,选取百姓身边需求反映强烈的“边角地”“畸零地”,改造面积原则上不超过1000平方米,建设社区共享活动、交往、休憩空间,增加停车位、自行车充电车棚、晾衣杆等便民设施。
二是城市会客厅改造类项目,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开放性街头公园、广场、运动场地,补充休憩座椅等城市家具,增加非标球场等健身设施及场地,优化绿色景观。
三是活力街区/滨水空间改造类项目,在沿街、沿水等线状公共区域,通过增加景观小品、优化道路组织等多种方式,打造良好步行环境和水绿交融的滨水休闲空间。
四是铁路沿线/地铁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类:激活铁路沿线灰色空间再利用,织补和完善城市功能;以“站城融合”理念提升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接驳水平,增补便民服务设施,优化站点周边空间利用。
五是学校周边公共空间改造类项目,提升和优化学生上下学通行空间品质,营造更安全、更友好、更健康的校园周边环境,积极鼓励师生、家长、周边居民共同参与校园所在社区基层治理,深化校园与城市邻里的共生关系。
六是桥下公共空间改造类项目,激活居民可达性强的桥下消极和闲置空间,统筹考量周边的城市交通、百姓需求及功能空间体系,补充街区功能配套,因地制宜打造充满活力的便民开放空间。
七是片区更新改造类项目,以片区城市功能定位为基础,对区域周边空间统筹设计,整合建筑前区空间、街巷空间、交通联系、慢行体系等,增补娱乐休憩、文化休闲等交往空间,激活片区整体活力;引导业态提升,带动区域内企业及商户共同投入改造升级,实现片区整体品质提档升级。
今年示范工程中片区改造提升类项目6个,包括东城区隆福寺-美术馆片区、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海淀中关村大街、丰台马草河片区,朝阳安贞活力街区和通州怡乐北街片区。
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研究促进中心秘书长惠晓曦说,从2017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不同的理念融进来,从开始的只看重物理层面上改善,变成了把基层治理、整个街区的振兴、城市更新的理念、辐射作用也能给带进去,有这么一个发展的过程。
公众参与是城市公共空间改造示范工程项目申报的必要条件,这也是与传统政府投资项目的最大区别之一。
牛淑莹说,通过一轮一轮征求百姓的意见,达成最优的设计方案。“每一个项目都必须充分征求项目所在地的居民和使用人群对于空间的使用的需求,也会就设计方案再次通过各种各样的公众参与的形式,征集百姓对我们设计方案是否能达到了当初他们提到的这些要求。”
确保后期的运营维护和使用效果也是示范工程重要的环节之一。项目在申报时就需明确项目后续的运营维护主体。项目推动的过程中,市发改委也会适时组织项目单位针对建成投用的效果、百姓的满意度、设计方案的落地实际效果等等开展自评。
此外,市发改委也委托了第三方开展评价评估。同时,鼓励社区、街道、百姓建立合作的机制,共同监督、维护好公共空间。
标准与创新并重
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研究促进中心秘书长惠晓曦也指出,目前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仍存在不少难点和挑战,面临从高量变到高质变的转型。从城市管理的层面看,因为公共空间项目,要涉及到不同权属的用地、各个不同部门,包括交通,市政改造、园林绿化等不同类型的问题,怎么打破部门壁垒,是挑战之一。
为百姓服务是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基础,但众口难调,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百姓诉求,仍在不断摸索的阶段。此外,他也坦承,“我们做这种高质量公共空间时间不是特别长,项目选址、设计理念、技术等,跟国外相比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上升的空间。”
他建议,在细节化和人性化方面不断下功夫,同时,引入市场运营的理念进行后期维护管理。此外,建立健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统一标准,根据具体项目特点和需求,给予其设计足够的灵活性,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同时,公共空间项目属于这种城市更新项目的一种,要与北京城市发展大的方向结合。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副教授郑善文则认为,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连的建筑、商业进行一体化布局和提升,发挥公共空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引入社会资本加入城市公共空间改造项目。
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看来,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空间场所,更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内核,改造提升过程中既应当保留和传承其原真性,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动态提升,不断探索拓展它的延展价值和功能。它可以是城市会客厅、室外图书馆、美术馆,可以放置很多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是城市的舞台,可以健身、跳舞,同时它也是一个全民友好的共同体,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它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符号,也是城市非常有价值的一张名片。”
相信随着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舒朗、宜人的公共环境,会让更多人愿意走出网络,走出家门,与人和周围真实环境重新联系,真正体验到城市的文化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