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6 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今天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介绍了本市在优化营商环境、城市更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安排。
同时,在这场发布会上,市科委、市经信局等部门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话题晒出成绩单,展望新未来。
2022年,在超预期因素冲击下,北京市场主体依然保持增长,新设市场主体达到27.1万户,同比增长5.3%。这背后靠的是本市营商环境政策的“超有力”支撑,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戴颖介绍说:
戴颖: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110多项改革任务提前完成,营商环境5.0版299项改革任务加快落地,重点推进企业登记合并办、网上办、承诺办,支持更多企业早日开业、扩大业务。个体工商户注册实现综合窗口一站式办理,推出外籍人员网上开办企业渠道。在京各类市场主体都实现了“一网通办、一天办结”,已有约86万市场主体网上办理拿到营业执照,全程网办率超过95%。主要涉税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网上申报率达到了99.5%以上,特别是推动减费降税等36项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及享,2022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2000亿元。
这些先进经验还辐射到津冀,全力激发市场活力,形成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戴颖:去年三地签署了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1+5”合作框架协议,推动66项改革任务,实现企业开办、公积金、社保等242项事项线上“京津冀”通办和116个事项线上“跨省通办”,发布4批179项京津冀自贸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切实让身在异地的企业群众办事少跑动。
北京的消费活力也正在进一步提升——2022年直播电商交易额超1万亿元,新引进首店812家,环球影城开业一周年迎客超1300万,12个传统商圈完成改造提升。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表示,今年将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郭文杰:在我们规划中提出,全市要培育29个城市的消费中心、84个地区活力消费圈。2023年我们还要加快推动京西大悦城、通州的远洋乐堤港、富力广场等项目落地,重点要完成崇文门、朝青等重点商圈的品质提升。到2025年我们新一轮的三年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包括了54个商圈,这54个商圈改造以后,要在消费引力、商业活力、空间魅力、运营能力等方面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百姓的日子更要好起来。2022年本市超额完成核心区平房(院落)2200户申请式退租和1200户修缮任务目标,启动危旧房改造(含简易楼腾退)约20.86万平方米。百姓十分关注的老楼加装电梯已实现新开工1326部,完工467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还将在今年3月1号起正式施行,市住建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国伟介绍:
张国伟:北京城市更新的特点是减量发展,不搞大拆大建。《条例》明确了北京城市更新包括居住类、产业类、设施类、公共空间类和区域综合性5大更新类型、12项更新内容。其中,居住类城市更新包含了大家较为关注的老旧平房院落保护修缮、危旧楼房改建和老旧小区改造等。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优先把空间资源用于补充群众急盼的菜店、便利店、理发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针对城市内涝、管线老化等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城市更新治病,补齐短板。实施适老化改造,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作为“五子”之首,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宇蕾说:
张宇蕾:2022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全国第一;全市新设科技型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同比增长12.21%。“从0到1”原始创新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一批世界领先原创科技成果。在量子信息领域,研发“天工”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创造量子直接通信距离100公里的世界纪录。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联动“五子”、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给出的数据十分亮眼。
王磊:2022年前三季度,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核算方法,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28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7%,拉动全市GDP现价增速1.6个百分点。
《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首都数字经济迈入发展新阶段,护航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高水平建设。
王磊:截至去年11月底,千兆固网累计接入129.6万用户,建成5G基站7.5万个,万人5G基站数、算力规模指数、卫星互联网集聚企业数量、商业卫星数量等均领先全国;2022年1-11月,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2.1万亿元,同比增长9.7%。老字号数字化加速推进,223家北京老字号70%实现触网销售,50%开展线上直播。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北京要“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宇蕾介绍了近年来的有益做法和未来的新举措。
张宇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出台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中关村24条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制订中关村“1+5”系列政策。持续加大对人才团队、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比如科创母基金设立子基金67支、规模超8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围绕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需求,进一步贯通转化、孵化和产业培育全链条,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和硬科技投资高地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开放创新生态,有力地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