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6 来源:千龙网
1月16日下午,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主题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繁荣发展首都文化、城市更新等方面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推进“大戏看北京”,打造“演艺之都”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在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包括成功创办首届北京文化论坛,高标准举办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文学盛典、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等活动,颁布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升三大文化带建设品质。
这一年,“大戏看北京”品牌启动良好开局,舞剧《五星出东方》、电视剧《觉醒年代》等10部作品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文华奖、飞天奖、金鸡奖、金鹰奖、鲁迅文学奖、杂技金菊奖、曲艺牡丹奖等国家级奖项中,北京出品的作品取得“满堂红”。
霍志静说,2022年举办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展览活动400 余项。冬奥会开闭幕式惊艳世界,赛会期间策划开展城市文化活动2.31万场,全市实体书店数量已超过 2100 家。
2023年将继续以“大戏看北京”为抓手推动创作生产,推动文艺繁荣,“我们统筹调动各方面资源,努力丰富全市春节期间的文化供给。春节期间将有8个板块1700余项1万余场活动。万场活动中包括244台1687场高品质演出,包括北京卫视春晚、80多项传统庙会和游园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影视和网络视听活动、展览展示活动、文旅消费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等。”
霍志静表示,将继续推进“大戏看北京”,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强化规划策划,完善工作机制和服务保障,优化文艺环境,精心组织、全面推进全艺术门类精品创作,推出优秀作品,继续办好“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不断擦亮“会馆有戏”品牌。
办理营业执照“全程网办”率超95%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戴颖在发布会上介绍,五年来,北京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首善标准、坚持率先改革,先后出台了1.0-5.0版共1034项改革任务,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迭代升级,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大转变。
其中,2022年提前完成营商环境创新试点16个方面110多项改革任务,积累了139项创新改革做法和经验。全面推进营商环境5.0版299项改革任务加快落地,围绕保护市场主体、维护公平竞争等12个重点领域,聚焦企业痛点难点问题,在准入准营、行政审批、公平竞争、监管执法、外资外贸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制度机制改革新成果。
“目前,在京设立各类市场主体都实现了‘一网通办、一天办结’,已有约86万家市场主体网上办理拿到营业执照,‘全程网办’率超95%。2022年,本市新设市场主体27.1万户,同比增长5.3%。在经开区开展“一业一证”试点,为83家企业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申请材料和办理时间压缩约70% 。”戴颖表示,2022年,北京市把保市场主体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首要任务,重点推进企业登记“合并办、网上办、承诺办”,支持更多企业及早开业、扩大业务,企业开办更快捷、企业经营更便利、企业退出更通畅,
此外,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坚定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戴颖表示,2022年疏解提升一般制造业166家,累计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2000余家、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640个,动物园批发市场已成功转型为金科新区,累计新引进161家金融科技企业入驻,注册资本金超1100亿元。核心区持续“降密提质”,前门旅游集散中心完成外迁,重现“月亮湾”历史风貌。
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北京全球第三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宇蕾表示,2022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占比16%左右,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7947.5亿元,同比增长13.4%;全市新设科技型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同比增长12.21%;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预计超过8.6万亿元。
事实上,2022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自然》集团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北京均位列第三,标明北京已经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
张宇蕾称,近年来,我们出台了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中关村24条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制订中关村“1+5”系列政策,加大对人才团队、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北京科创基金设立子基金67支、规模超800亿元。
目前,已率先在中关村掀起新时期硬科技创新创业新热潮,目前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50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105家,在孵企业超过2.8万家,其中8成以上属于硬科技领域,产品技术多数来源于高校院所;前三季度,创投金额保持全国第一;2022年全市每天新注册科技企业289家,创历史新高;一大批优秀硬科技企业加速涌现,有力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
张宇蕾表示,下一步,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围绕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需求,进一步贯通转化、孵化和产业培育全链条,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和硬科技投资高地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开放创新生态,有力地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北京市属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330个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国伟介绍2022年城市更新工作情况。
张国伟表示,全市已实现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330个小区,新完工205个小区。2022年共新确认592个小区纳入改造计划,为2023年改造工作做好了项目储备。同时老楼加装电梯,已实现新开工1326部,完工467部,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完成核心区2200户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和1200户修缮。完成危旧房改造(含简易楼腾退)约20.86万平方米,其中,西便门10号院、真武庙三里、百万庄、中关村东区等中央单位改建项目已陆续启动。
在基本完成王府井等22个传统商圈改造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商圈改造提升,打造4片国际消费体验区,整体塑造29个城市消费中心,84个地区活力消费圈,若干个社区便民生活圈,促进消费升级。在昌平回天地区持续探索超大社区精细化治理,打造“中央共享花园”,营造融合开放的城市绿洲,计划2023年5月正式对外亮相。
朝青、崇文门商圈提质升级
防疫转段、政策优化、复工复产、烟火重燃,“内需消费”无疑已成为2023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抢眼的亮点。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表示,2023年,将继续加快推动京西大悦城、通州远洋乐堤港、富力广场等项目落地,计划完成崇文门、朝青等重点商圈品质提升。
如何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郭文杰表示,全市将培育29个城市消费中心,其中更新提升型17个,新增培育型12个。培育84个地区活力消费圈,其中更新提升型37个,新增培育型47个。同时,打造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保障和品质提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