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06 来源:人民网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指标内容和数量与去年保持一致,仍为27项指标,体现计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主要指标安排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7.5%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关于2022年重点工作,北京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在做好冬奥筹办和服务保障上精益求精,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坚持冬奥筹办和疫情防控全面融合、一体推进,高质量完成各项服务保障任务,全面彰显“双奥之城”独特魅力。
进一步筑牢疫情防线。科学精准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推进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全面落实远端防控、闭环管理等冬奥防疫措施,坚决把疫情风险降到最低。
高水平做好冬奥服务保障。确保赛事运行高效有序,做好场馆日常运行及应急处置,做精做细抵离、交通、安保、住宿、餐饮、医疗等服务保障,有序开展火炬传递,精心组织开闭幕式演出。落实低碳管理措施,实现冬奥会碳中和目标,建设一批冬奥文化广场、冬奥社区。
营造优美城市环境。推进冬奥场馆及周边环境整治,布置重点区域形象景观。深化“一微克”行动,加强京津冀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全力保障冬奥空气质量。确保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圆满收官,抓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第三轮城乡水环境治理。
确保城市安全稳定运行。进一步提高粮食、蔬菜、猪肉自给率,做好水电气热安全运行和能源保障。健全韧性城市工作机制和评价制度,完善大型公共设施平灾转换、平疫转换能力。持续做好房地产、“双减”、债券违约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
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寻求突破,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全链条布局,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北京力量。
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建立健全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布“悟道3.0”“长安链3.0”,在未来科技前沿领域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发布20项重大应用场景项目。
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高站位高标准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成效。中关村科学城扎实推进北区发展,怀柔科学城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未来科学城“生命谷”抓实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能源谷”面向入驻央企开放更多应用场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一批国际一流技术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
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创新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决策和权益分配机制,抓好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多层次人才引进培育,解决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制定领军企业旗舰计划,培育更多硬科技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引导天使、创投等资本开展长期投资、硬科技投资。
提升高精尖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集成电路系列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引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世界级创新高地。加快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开工建设国药北京生物新型疫苗生产基地等项目。加快理想汽车制造基地建设,加强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供应链保障。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国家金融科技风控中心等金融基础设施落地。
在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上抢占先机,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新体系。
深入落实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方案,推动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增强共性基础技术供给能力,培育数据驱动的未来产业,积极构筑竞争新优势。
加快建设高速泛在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设施深度覆盖,进一步提升区块链先进算力平台和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扩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慧治”覆盖面,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阶段建设。
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培育新型数字化健康服务等六大标杆产业,支持50家以上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在数字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等方面探索国际互惠合作。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持续推进重点行业互联网平台专项治理行动,完善平台经济综合监管服务系统,鼓励企业向硬科技转型,加快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突破。
在扩内需、优供给上加力提效,增强供需结构适配性和灵活性。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制定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一圈一策”实施方案,加快推动时尚品牌企业在京落地。试点建设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区,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上线“一键游北京”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推出一批跨区精品旅游路线。加快建设“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推进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国际会展中心规划设计。
精准发力扩大有效投资。继续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适度超前安排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争取新一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项目上市。促进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高效联动,加大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领域项目力度。
有序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授权一批社会力量作为城市更新融资、改造、运营等一体化实施主体。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的示范片区,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完成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
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保护传承利用好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等红色资源,实施琉璃河、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积极创建大运河国家5A级景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培育一批辨识度高、穿透力强的独创文化IP。
在“两区”政策和项目落地上力求实效,加快打造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新高地。
更加注重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动力活力,深度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打造改革开放“北京样板”。
拓展先行先试开放改革新路径。努力建设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合作示范区,争创数字贸易示范区和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力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展成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培育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推动出台自贸试验区条例,制定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决定,开展重点领域政策会诊,破解行业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实施园区(组团)发展提升专项行动,打造一批“两区”建设样板间。
统筹重点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帮扶。完成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和5.0版改革方案任务,建成全市统一的数字服务、数字监管、数字营商平台,完善综合监管制度,规范综合执法。开展“服务包”和企业热线服务效果协同考评。不断完善帮扶措施,逐步推广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持续深化城市运行、公共服务等领域国有资本降本增效。落实国家电价市场化改革要求,开展输配电核价,加大转供电执法检查力度。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强化统筹,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
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不断拓展重点领域合作深度广度,推动市域外协同共赢发展、市域内协调均衡发展。
深化疏解整治促提升。主动配合支持部分央属资源向雄安新区等疏解转移,实施2022年版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推进大红门等地区转型,推动首都医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严控新生违法建设,持续开展各类围挡、临时建筑、桥下空间精细治理。
全面推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加快行政办公区二期、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基本完工。加紧建设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台湖、宋庄3个特色小镇。建成杨洼船闸,实现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积极创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厂通路等跨界道路桥梁、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实现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中小学项目竣工交付,京唐(滨)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实施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统筹实施北运河-潮白河流域生态绿带建设。制定京津冀技术协同创新整体布局建议方案,加快区域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继续实施好一揽子行动计划。完成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动城南、回天、京西等行动计划任务落地实施,完善生态涵养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建设农业中关村。
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全力以赴,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紧扣“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下更大力气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制定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70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多渠道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实现5万名就业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保险体系,消除1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各项社保待遇标准。
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制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修订一批节能降碳标准。加强精细化用能管理,深入挖掘重点领域项目节能潜力,积极争取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先立后破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推进整区(镇)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化交通综合治理。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25.6公里,加快东北环线等市郊铁路建设。完成南中轴路改造,推进城市慢行系统与滨水道路、园林绿道互连互通,形成全市停车资源“一张图”。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深入开展“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行动和违规电动三四轮车综合治理,减少交通事故。
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学生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巩固深化“双减”工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畅通基层预约转诊渠道,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统筹推进“一老一小”问题整体解决,建立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参与提供助餐等养老服务,创建示范性托育机构50家。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创新推进基层精细化治理。继续推动“有一办一”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坚持“每月一题”解决高频共性难题。制定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推动社区治理“一库两平台”建设。持续抓好两个“关键小事”,推动垃圾回收市场化体系全覆盖,持续治理物业管理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