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3-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
3月5日,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谈绪祥走进视频采访室,围绕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聚焦高质量发展介绍情况。
今天上午聆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深入总结了2020年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也系统回顾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2021年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整个报告站位高、内容实、充满人民情怀,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既给出了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也回应了众多民生期盼,是一份接地气、暖人心、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我完全赞同和拥护。下面,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北京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高点站位、系统谋划,先后出台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率先形成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政策体系,高举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引导各区各部门向中心聚焦、朝大局聚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减量提质成为突出特征。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十三五”时期全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区域性批发市场大规模疏解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人口、建设用地、建筑规模三个关键指标的减量,大量腾退空间变成绿地和公园,城市环境秩序明显改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在两个重要的指标数据上,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2.4万美元、达到发达经济体中等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的21.2万元/人提高到2019年的28.2万元/人、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特别是在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展现出北京经济的强大韧性。
第二,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紧抓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放松,既打基础、利长远,又切实增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6%左右、居全国首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万家、是“十二五”末的2.4倍,拥有独角兽企业93家、居全球榜首。产业数字化、高端化特征凸显,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25.6%和24.8%,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双引擎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金融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
第三,协调发展成为共同行动。细化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核心区、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布实施,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初步形成,城南、回天、新首钢、生态涵养区等一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城市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着眼于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全方位拓展京津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环首都“一小时通勤圈”逐步扩大,三地同步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产业对接协作步入快车道,中关村企业已在河北、天津设立8800余家分支机构,达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410亿元,成为河北、天津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
第四,绿色成为鲜明底色。北京始终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污染防治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进入“3时代”。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累计新增造林187万亩,一道绿隔实现“一环百园”,永定河北京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能耗“双控”连续14年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24%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最好水平,较2015年下降23%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较2015年下降18.68%。北京正以更少的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支撑和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第五,改革开放成为动力之源。北京始终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带动开放,自2015年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以来,已累计向全国或自贸区推广六批25项创新经验或案例,去年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获批,北京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两区”建设全面启动,努力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打造成国家开放发展的三块金字招牌,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两次提到服贸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连续推出1.0版、2.0版、3.0版和4.0版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北京市连续两年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第一。
第六,共享发展成为根本目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工作摆在首位,特别是针对去年疫情影响,及时推出一系列援企纾困稳岗政策措施,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2000亿元,顶格执行社保费“减免缓”政策,为企业减负1482.4亿元,发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约1100亿元,办理延期还本付息本金3062亿元,有力保障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020年二季度4.8%下降到四季度4.1%。持续推动“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改革创新,形成超大城市治理“北京模式”,12345市民服务热线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86.4%和91.8%。做精做细基层治理,着力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件“关键小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在紧要处落好“五子”,努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聚焦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三城一区”主平台,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布局“从0到1”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以“两区”建设为抓手,围绕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开放,推出一批国家战略需要、带动性强、自身禀赋好的创新制度,努力打造改革开放“北京样板”。三是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紧布局5G、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赋能实体经济,促进产业数字化,推动经济能级全面跃升。四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优化投资结构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激发发展活力。五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抓手,主动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推动形成两翼齐飞的新格局,更好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以生活协同、功能协同、产业协同为抓手,高水平推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加快京津冀城市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