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规划纲要》篇目
总论:
第一篇: 开启首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分论:
第二篇: 全力做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
第三篇: 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第四篇: 持续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功能
第五篇: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第六篇: 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七篇: 构建特色与活力兼备的
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八篇: 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
第九篇: 大力推动绿色北京建设
第十篇: 携手共建健康北京
第十一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二篇: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
第十三篇:塑造更加安全的城市
结尾:
第十四篇: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纲要总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本手册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通篇贯穿着五种观念和思维,为擘画十四五时期首都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底色。
《纲要》贯穿系统观念
首都发展成为有机整体
在安排“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时,《规划纲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统筹安排了六个“更加突出”,即更加突出创新发展、更加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加突出开放发展、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更加突出安全发展。这六大基本要求,彰显了质量与效益、局部与全局、路径和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未来五年首都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系统的集成——
质量与效益:2021年本市GDP增长安排在6%以上,一方面保持在合理区间,并为疫情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作准备;同时也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做到深海行船稳当先,马不离鞍快加鞭。在发展目标方面,《规划纲要》正是从高质量和稳效益双向作出系统性安排。
局部与全局:从《规划纲要》中部署的“更加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要求来看,是一种战略的布局,但更是一种战术的推动:对北京而言,通过疏整促,在减量中倒逼高效发展;对京津冀而言,则是在更大的空间里配置资源推动发展。局部与全局、战略愿景与具体战术有机结合,使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前景可期。
路径与目标:在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进程中,北京作为首都,有条件也有责任率先探索有效路径,拿出北京行动。这次《规划纲要》对这一目标的可行性路径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建设“两区三平台”、发展“数字经济”以及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等。
除此以外,在《规划纲要》的许多章节也释放出强烈的系统观念,例如在“十四五”期间的经济社会主要目标中,《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城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基本形成。”北青报记者在两会前就北京基层治理制度调研时发现,北京学习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及时溯源的“矛盾预见机制”、变危为机的“矛盾化解机制”、“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矛盾处置机制”等,初步形成了闭环的基层治理体系。
《纲要》贯穿创新观念
国际科创中心定位更高
《规划纲要》通篇以“创新”作为主线。据北青报记者统计,“创新”一词在233页的《规划纲要》中一共出现371次。
最“打眼”的创新点出现在第五篇,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特别是提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据分析,这一定位较以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创中心”的提法,从“全国”到“国际”,定位更高、任务更重,创新的要求自然也更高。
《规划纲要》还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育硬科技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
在一系列创新体制改革中,对于科技项目实行竞争活力更强的“揭榜挂帅”;对于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的关系,《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用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将“一链一策”编制重点产业的配套政策,促进基础产业链、供应链的设备更新、技术更新。
《纲要》贯穿底线思维
凸显化解风险的前瞻性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化解各类风险方面,《规划纲要》以“底线思维”着墨,凸显化解各类风险的前瞻性部署。
例如在第六篇第一章中,《规划纲要》在部署持续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中,提出要“保留一定重要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能力”。应该说,这种部署体现了一种务实安排:例如在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面前,北京的防疫应急物资一度不足,表明了我们的公共卫生“网底”还不够扎实。从此番《规划纲要》对未来五年城市应急公共物资方面的部署看,应该说是具有相当的前瞻性考量。又如《规划纲要》在第十三篇第二章《筑牢首都安全大门》中明确提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纵观《规划纲要》,类似上述的底线思维,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的坚守,更是首都安全策略的基本路径。
《纲要》贯穿先机思维
北京率先探索新发展格局
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北青报记者梳理《规划纲要》全文发现,“率先”一词多次被提及,成为抢眼的一大关键词。率先,就是要把握先机,下先手棋。这在指导首都发展的《规划纲要》中体现尤为明显。最为亮眼的应该是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指出“北京要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市发改委起草组成员指出,中央要求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北京基于首都的战略定位,有条件、有责任率先探索这一路径,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规划纲要》对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部署也体现了“先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去年4月在秦岭考察时曾将生态建设和保护精辟论述为“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这个“数”,表现在《规划纲要》中就是一系列的目标设计和制度安排,如第一篇第二章中,对2035年的远景目标安排提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
《纲要》贯穿应用场景思维
新技术对应新安排
凡事出新,必有策应。北青报记者发现,《规划纲要》通篇贯穿“应用”的场景和实操的思路。
在第七篇第三章,《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应用场景建设‘十百千工程’,率先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冬奥园区、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等区域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据了解,这些场景的应用都是基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正是由无数个鲜活的应用场景构成的。抓住了“数字”,才能抓住未来。《规划纲要》正是从新技术立足于“用”,新场景立足于“实”的角度出发,对于各种应用作出系统的前瞻性安排。
除此以外,在切实提高首都治理水平的相关章节,《规划纲要》更是基于“应用”安排了实施城市更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具体任务,如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更新实施模式,推动平安大街、鼓楼大街、观音寺等重点片区更新改造,加快形成整体连片规模效应;推进平谷线等线路建设,建成丰台站、霍营(黄土店)等大型交通枢纽等等,无不体现出应用场景的实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