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十四五”时期,北京将率先探索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对此,《规划纲要》在第七篇明确提出:“以‘两区’制度为先导,以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为突破,以高精尖经济结构为关键支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服务业质量和辐射力,进一步推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拿出北京行动。到2025年,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型、服务主导型、协同发展型、全面开放型互融共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规划纲要》非常清晰地勾勒了北京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路径,包括利用“两区”政策红利,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发展高精尖产业,处理好供给侧和需求侧关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政策“红利”助力
北京“两区”发展
“两区”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前者聚焦科技、互联网信息、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医疗、专业服务、航空服务、人才服务等优势领域发展,后者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商务服务、高端产业三个片区和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北京区域)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开放。
“两区”建设是北京的重要责任,更是首都发展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服贸会上亲自宣布支持北京“两区”建设,无疑是打造京津冀新动力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2020年,大兴机场片区自贸区分别在年头、年尾发布了两批120条制度创新清单。这120条具体的制度创新举措,赋予了大兴机场片区更多的改革自主权。比如,在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方面,“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对试验区内生产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予以免税”,鼓励“开展跨境投融资服务、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等制度创新举措,这些都为片区聚集金融资源提供了支撑,也更多地激活了民间资本。
朝阳区作为北京市首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已在五年间开展了3轮试点。2020年,又有多项经验推广。比如,“统一登记的动产担保融资服务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不动产资产不足而造成的融资难题;“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延长非必检研发测试车辆暂时进口期限”“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创新”等。
《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发挥“两区”政策叠加优势,释放“两区”政策“1+1>2”的联动效果。两区的联动创新,可以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
标杆城市
两区发展可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政策红利,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行动之一。《规划纲要》从建设数字社会、建立数字产业、建立数字政府三个方面给出了明确的方向。
在建设数字社会方面,《规划纲要》提到:“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支持行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夯实北京城市大脑应用基底。”
在建立数字产业方面,《规划纲要》要求:“聚焦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面向重点产业的行业级和通用型平台。”
在建立数字政府方面,《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开放数字政务应用场景,支持区块链数据溯源,V2X智能网联等新技术在数字政务建设中先试先用。”
据了解,时下,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首钢园区、大兴国际机场等区域已经有了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
打造更具活力的
高精尖产业
“坚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筑牢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北京制造’‘北京服务’。”《规划纲要》中不仅明确了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还给出了具体规划目标: 到2025年,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回升至13%以上,力争达到15%。
未来五年,北京的经济发展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制造业核心领域塑造“北京制造”抢占话语权。作为京保石发展轴的重要节点,房山区政府携手中国移动打造了国内首个5G自动驾驶示范区,共同建设了中国第一条5G全覆盖的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将5G前沿通信技术应用于产业发展,开启了5G车联网应用的序幕。
在《规划纲要》中“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面提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打造若干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北京将着力于发展智能制造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更具活力的高精尖产业。
扩大内需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新时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提档升级。”
这也为未来五年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平衡关系给出了答案,即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也释放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强烈信号。
除此之外,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规划纲要》中还附了“十四五”时期重大工程包清单,包括全国政治中心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10个领域100项重大工程。这些拟重点推进实施的示范带动性强、投资体量较大的工程包,是北京最具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将对优化供给侧结构起到关键性作用,体现出重点领域的有效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同时,在完善超大城市的现代流通体系方面,《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实施新能源物流配送车替代工程,推广快递机器人、可穿戴外骨骼设备在高校、社区试点,打通末端物流‘最后一公里’。”
纲要分论
马上就访
服务冬奥 首钢打造无人驾驶车应用场景
不需要司机,甚至不需要安全员,全无人驾驶的出租车首次亮相。在2020年9月15日举行的百度世界大会上,嘉宾在首钢园区体验了一把全无人驾驶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当遇到封路,乘客担心车辆无法自主“解围”,便尝试点击了车后座屏幕上的按钮,求助信息马上显示在了主演播室内的一台“5G云代驾控制舱”屏幕上。接到求助请求后,执行“5G云代驾”任务的司机远程操控帮助车辆解决问题。
2018年10月,首钢园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京东、美团点评、智行者、新石器等多家重要合作伙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首钢园自动驾驶服务示范区,推动园区向未来智慧城市迈进。如今,走在首钢园里,头顶摄像头的安保车、代替清洁工的无人清扫车、招手即停的无人驾驶售货车随处可见,成了出现在首钢园区的真实场景。按照计划,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期间,园内无人车将增至100余辆,覆盖区域为首钢园区北区,引入首钢、百度、阿里等社会资本驱动无人车开展奥运示范运行;冬奥会后大约至2025年左右,无人车将扩充至1000余辆,覆盖首钢整个园区,服务范围达15万人。
未来,首钢园还将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探索安全可靠的自动驾驶商业落地场景,加速智能出行时代的到来,并将共同构建一种智能公共交通、零售车、物流车等多车型有机结合的全新智慧出行方式,打造科技城市建设的AI新思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以自动驾驶、5G为代表的城市科技实验场和孵化器,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