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发改之声

工作动态

增加学位16万 校长畅想新五年

日期:2021-01-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规划纲要》第十一篇将“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作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章节单独论述,从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推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用性、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不同级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对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体制改革做出系统安排。提出了实施中小学建设专项行动、多途径扩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实现新增学位16万个等若干具体任务。可以说,《规划纲要》勾勒出未来五年的教育生态图景。北京青年报记者结合《规划纲要》部署采访了10位来自本市不同类型学校的校长,请他们立足本校本岗,对“未来学校”的变化做了一番畅想与瞻望。

纲要分论

“百年学校保持活力要先思考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李晓辉:

学校的未来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思考未来,首先需要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就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而言,思考未来是保持活力的重要手段。思考未来,让我们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应当明确学校的使命,其次要明确学校的工作任务,再次是需要了解技术如何赋能未来发展,最后要认识到技术为未来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何种挑战。

“未来五年的学校将是安全、环保、智慧的”

北京学校执行校长 徐良云:

未来五年,学校将更加安全、环保、智慧。校园里,从设计理念到材料的使用都应该是最先进、最环保的。整个学校就像一个大课堂,力学、声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其中交融,学生置身其中就能够随时了解前沿的艺术、科技等。“海绵城市”“节约用电”等理念在校园里随处可感。同时,校园应该是智慧的,在大数据管理下,校园的水、电、图书管理等各个方面做到资源最优配置;在智能化管理下,教与学都更有针对性,个性化,效率更高。

“网络道德教育将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北京十八中校长 管杰:

在新的五年里,学校应该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将深度融合,学生学习全过程将得到精准化评价和智能化诊断,助力个性和差异化教学。课程教学模式也更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课程走近学生,区际间的教育资源打破“界限”供学生学习。通过将新技术赋能融入未来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同学们的学习环境也更加智慧,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必修课”。师生健康和信息隐私,也会得到很好保护。

“让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北京中学校长 夏青峰:

当今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我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确定性的目标?关键是人!现在的学生们,将来能否担当此重任?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目的,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根本。未来学校无论形式、手段如何变化,都需要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个核心目标来展开。让学生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未来学校最重要的着力点。

“未来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式研究”

北京九中校长 林乐光:

我认为,学生的学习计划和过程由自己操控,技术可以随时反馈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帮助。指导教师根据技术的提示,给予适度的指导。学生参与兴趣小组,开展项目式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展所长,研究内容和进度可以随时得到专家的远程支持。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就热门话题或者流行事件开展交流,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数字化是未来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 刘彦:

今天再重温杜威先生这句:“如果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我们就毁了他们的明天。”相信每一位教育者都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未来5年,数字化是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谈未来学校,避不开数字化学习,疫情下的教育刚需更是倒逼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观,重塑教育形态,构建未来学习融合场景,最大化释放数字学习效能。但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学校建立良好互动的人际关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资源,让学生获得更精准、高效的学习助力。

“未来学校是多维学习空间”

北京八中永定实验学校校长 李纪洲:

未来学校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综合服务基础上的多维学习空间,能够向每一名学生提供基于角色最优化发展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这并不是简单的智能信息条件下的互联、互通与融合,更应该是“以生为本”的从班级教学走向个别化学习的学习模式。教师不再是舞台的主角,学生通过数字化学习空间和资源的保障与支持,在可变的空间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未来学校如何发展,“培养人”的教育原点不能丢,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师生的幸福指数、阅读总量等都将反馈给本人

北京宏志中学校长 林剑:

未来的宏志中学,一定是高度刷脸的学校:无论是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还是进图书馆、进食堂、进操场,脸就是通行证。一天下来,师生的幸福指数、阅读总量、膳食平衡度、运动的长度和强度等数据都一一反馈给本人,并提出人性化的意见和建议。

未来的宏志中学,一定是育人模式更加丰富的学校:数理、文综、生化、语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打破学科边界,各种知识的重组、运用必将促进师生思维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未来已来,慧智宏志,必将到来!

“帮助学生以确定实力迎接不确定未来”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 张万琼:

未来五年,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以确定实力去迎接不确定的未来。新英才学校提出了12个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模型,以“半日分科半日融合”的模式去实施独创的课程体系,赋予孩子面向未来的幸福力。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将使课程、教学、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多元和个性化。新英才构建了中西课程自由转轨的立交桥式发展路径,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需求和目标做好人生“导航”,助力学生实现最人性化的成长。

“职业教育学校与社会的

边界将更加模糊”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校长 董随东:

未来五年,职业学校类型特征将更加明显,学校与社会的边界更加模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软硬件条件更加完善,提供的专业、课程、服务等与社会更加契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教与学更加个性化,更多学生会因兴趣特长等主动选择加入到职业教育院校中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