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规划纲要》第五篇将“加快建设国际创新中心”作为独立篇章来体现,这表明科技创新在首都发展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北京在“十三五”时期提出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时期提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发展的新引擎。未来五年,北京将紧紧依托科技创新,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谋划新路径。
聚焦重点领域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规划纲要》在第五篇为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擘画了新蓝图。围绕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纳米能源、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重点领域,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前瞻布局一批“从0到1”的前沿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平台。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围绕上述领域,北京已建成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就是其中之一。据北青报记者进一步了解,该中心由北京市政府与中科院、北大、清华、北师大、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八家单位共建,重点围绕共性技术平台和资源库建设、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脑认知原理解析五方面开展攻关,实现前沿技术突破。自建设以来,该中心在经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制度、人才引进等方面得到了北京市相关部门和昌平区的大力支持。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中心启动了“脑认知功能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类脑智能核心器件研发”等重点任务的科技攻关,同时将推进中心二期建设,高起点建设第一个与神经生物学紧密结合的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十四五”期间,该中心将建设一支国际领先的研究队伍,包括50位国内外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顶尖科学家、100名北京科研机构及医院双聘研究员、300名博士后等。
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相当一部分“科技创新”来源于在京的众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规划纲要》在第五篇第一章对在京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部署:“加快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去年3月,中科院和科技部曾就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进行沟通交流。科技部副部长黄卫曾提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36年历史,需要对现有的学科方向布局进行梳理、调整,应在一些重要学科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单个实验室的人员规模普遍偏小,而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协同创新工作需要加强。北京将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指导和支持下,赋予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权利,打破团队“圈层化”,推动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鉴于此,《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提升科研组织化、体系化能力为突破口,改革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设置模式,鼓励围绕重点领域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机制建设,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升级版”,保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性、先进性和引领性。
组建创新联合体
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
哪些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率先突破?《规划纲要》予以明确:聚焦网络信息、生命健康、能源安全、集成电路、新材料、智能机器人、航空发动机、5G和通信等重点领域,率先组织开展集成电路产研一体突破、关键新材料及器件“卡脖子”技术攻关、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仪器设备领域攻关。
为给这些任务保驾护航,《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政策,包括实施高精尖产业链技术短板攻关计划,从技术需求、攻关突破到应有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设立“军令状”,探索“揭榜”“赛马”等责权清晰、多方参与的联合攻关机制等。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20年12月底,中关村示范区启动“强链工程”,围绕“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示范区重点发展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梳理出一批由中关村领军企业提出,并经行业专家论证的,自主可控程度低、需进一步做强做优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首批技术需求榜单,面向全国“揭榜挂帅”。发榜企业与揭榜企业将形成创新联合体,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创新局面。
此外,《规划纲要》对“三城一区”的建设做出了部署,紧紧围绕聚焦、突破、搞活、升级,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关村科学城力争在脑科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涉及等领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成果;怀柔科学城全面完成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3个交叉研究平台和11个科教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科学城依托“能源谷”“生命谷”和沙河高教园,营造“龙头企业+中小创新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高校”的创新生态;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区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三大科学城创新成果外溢。
纲要分论
马上就访
企业出资千万 全国征集“揭榜人”
2020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启动“强链工程”,试点“揭榜挂帅”新机制。一批中关村领军企业作为发榜企业,针对产业薄弱环节与企业“卡脖子”问题发布需求榜单,并面向全国征集揭榜企业。位于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院内的“天智航”就是发榜企业之一,该公司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揭榜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落地,解决核心部件的研制难题。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天智航”是一家从事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制及应用推广的科技企业。近日,该公司发布了“多自由度力控医用机械臂”技术需求。据天智航相关负责人介绍,“多自由度力控医用机械臂”是手术机器人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完成手术路径定位、手术工具把持和操作等功能,在精度、灵活性、安全性、负载自重比等方面的要求比一般的工业机械臂严格。
“由于控制技术、核心部件方面要求很高,目前国内医用机器人全部选用了国外进口机械臂。所以我们特别希望与国内有研发能力、掌握相关技术的企业及高校院所深入合作,共同解决医用手术机器人核心部件‘卡脖子’难题。”该负责人表示。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谁牵头谁采购”是此次中关村强链工程的最大特色亮点。发榜企业不但作为需求主体,也是研发投入主体,负责遴选揭榜单位,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并向揭榜单位提供必要的研发测试环境,把握项目研发方向和进度,推动技术攻关真正取得实效。天智航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计划投资1000万,用于揭榜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落地,研发成功后将揭榜企业产品纳入供应链。
如何“揭榜挂帅”呢?据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天智航在内的首批10项技术需求已在中关村示范区网站上公布,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在今年2月10日前向中关村管委会提交《揭榜任务申报书》。发榜企业将进行对接,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通过论证的揭榜单位,与发榜企业签署合作研发协议,进入到发榜企业牵头组织的联合创新体,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工作。项目研发成功后,揭榜单位研发的技术产品将直接进入发榜企业的供应链,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十四五”期间,中关村管委会将重点支持领军企业组建30个创新联合体,系统解决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打造3至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