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1-15 来源:北京晚报
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破解成果转化难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疏通企业发展堵点,全市各区立足特色树立高质量发展亮点……首都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正不断提升含金量。1月13日,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举办首场新闻发布会,市科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西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围绕高质量发展,介绍本市在政策、举措、成效等方面如何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行道。
市科委
推动成果转化条例进院校
定位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人才、科研创新等方面优势领跑全国。然而,每年诞生的大量科研成果却走不出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最终被遗憾地束之高阁。
为破解这一难点问题,去年年底,本市出台《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条例》以调动各方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核心,内容串起了科研成果“有的转”、“有权转”、“愿意转”、“转的顺”这一条主线,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权益、转化动力、转化体制机制等问题,希望帮更多科研成果插上飞向市场的翅膀。
“目前,北京在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上正实现两手抓。条例的出台,对于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打通成果转化路径,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市科委新闻发言人杨仁全坦言。
有了好政策,更重要的要看落实。对此,杨仁全介绍,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市科委正研究制定落实方案,确定条例落实的线路图、时间表,并列出落实清单,明晰各主责单位。通过开展宣讲、加大宣传等方式,今年将促进条例进高校、进科研机构、进企业、进园区,并督促高校企业等出台配套政策,把条例落到实处。
市发改委
千项政务服务将“掌上办”
“这两天在人代会上,我们跟企业沟通发现,大家既对优化营商环境的种种举措表示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市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戴颖介绍,今年本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将聚焦承诺制、区块链技术、信用制及标准化四个重点。通过应用新技术,将实现千项政务服务“掌上办”。
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本市今年将重点推进信息共享制度改革,将在不动产登记、一证办电、办理建筑许可、电子民生卡、房屋租赁、公证、积分落户等20余个领域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方便企业办事。本市还将利用新技术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1000项政务服务应用实现“掌上办”,200项服务实现“一证通办”。
戴颖介绍,今年本市还将重点推进以告知承诺为基础的审批制度改革。告知承诺制就是行政机关在办理审批事项时,提出明确的办理条件、标准和要求,申请人承诺符合这些条件、标准和要求的,行政机关就不再进行审批,直接予以办理。去年以来,承诺制已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副中心等地展开试点。今年,试点范围计划推广至“三城一区”。
此外,本市今年还将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聚焦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制度改革,以及推进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制度改革。
近两年,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疏通了过往企业在多领域事项办理上的堵点,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19年,本市完成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102项改革任务和优化营商环境2.0版114项任务,11月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3.0版204项改革任务也已完成159项。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不动产登记等6个领域压缩审批时间349天,减少审批环节33个。在世界银行2020年报告中,北京得分78.2分,相当于位列全球28名。
市商务局
创新政策环境扩大开放试点
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门槛、延长研发测试车辆暂时进口期限、实施“两头在外”航空器材包修转包区域流转试点……在实施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方案过程中,一批创新经验诞生。
市商务局新闻发言人刘梅英介绍,过去,用于研发测试的车辆临时进口期限仅为6个月。但随着5G、智能网联汽车等技术发展,测试期仅为6个月对车企而言时间过短,一些重要测试环节无法完成。对此,本市在全国首创将临时进口期限从6个月延长到2年。“这项政策改革后,赢得了宝马、奥迪、戴姆勒等车企的欢迎,由于这项政策创新,也吸引了部分车企计划将车辆测试中心落户北京。”刘英梅说。
测试车辆进口期限延长这一“北京首创”政策仅是本市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进行政策创新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复的177项任务本市已实施160项,实施率90%;重点领域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拟完成118项,已落地85项,实施率72%。
创新的政策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项目落地。截至目前,本市纳入试点项目库的485个项目已落地233个,落地率48%,近四成为外资项目。其中,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有130个,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74个。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全球第一家法人机构、贝宝支付、德国安顾集团中国区总部、佳能医疗独立医学影像中心项目、西门子公司工业物联网赋能中心项目、丰田氢燃料电池研发中心等一批首创及有影响力的项目在京落地,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西城区
加快“金科十条”的兑现进度
今年,西城区将拿出1.5亿元资金,支持企业在金科新区的发展,并引入20家标志性金融科技机构。
“疏解腾退后的动批,一直牵动大家的心。”西城区区长孙硕说,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该如何利用有限空间实现产业转型?金科新区的建设对解答该问题意义重大。
过去两年,以动批腾退空间为核心区的金科新区快速发展。目前,一批试点项目陆续落地,“政产学研用资”的生态体系初步构建,空间承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
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数字,让金科新区的成绩单显得饱满扎实:设立北京金融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储备项目50余个,发布“金科十条”并实现首笔3000万元资金兑现,吸引47家重点企业入驻……
孙硕介绍,2020年,西城将加快“金科十条”的兑现进度,计划拿出1.5亿元资金,支持企业在金科新区的发展。加强重点项目服务,持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如服务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建设、推动金融科技实验室建设等。
越是高精尖产业,就越需要高品质的街区生态。今年,西城区将推进西外南路及周边的基础设施改造,使之变得更加优美便利。如,水电气暖网等基础管线改造,交通组织优化,慢行系统组建,道路规划退线以及公共区域的景观、照明、绿化等。
楼宇是金融科技产业的重要承载空间。西城区将加大楼宇改造力度,完成10万平方米楼宇空间升级,引入20家标志性金融科技机构。
“在金融科技方面,北京和伦敦、纽约等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孙硕说,今年,还将探索举办“全球金融科技峰会2020”,提升金科新区的国际化水平。
城市副中心对标金融街、CBD
严控产业准入
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将对标金融街等一流商务区,设立行业门槛,打造具有副中心特色产业准入体系。
副中心的四大功能定位是行政办公、文化旅游、商务服务和科技创新。通过厘清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总部经济、财富管理、文化旅游等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引入产业时,绝不会‘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而是要精挑细选,源头把关。”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赵磊说。副中心要对标金融街、CBD、中关村和亦庄,从投资强度、产出强度以及就业等多维度,全面梳理行业准入门槛、提高标准,形成具有副中心特点的产业准入体系。
赵磊说,眼下,副中心全域所有的可利用土地、楼宇已建立数据库,可大大提高项目落地的效率。
仅凭通州的城市基础,难以承担起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重任,需要市区联动开展高水平招商工作。赵磊介绍,在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层面组建了产业专班,集成市区优惠政策,建立项目对接落地机制,大力引进一批立足副中心、服务中心城、辐射京津冀、面向国内外的“高精尖”项目。
2019年,副中心新增工商注册企业近1.8万家,增长31.8%。全年共迁入企业5148家,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正式揭牌,张家湾设计小镇首批入驻企业达到3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