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8-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去年8月16日,北京市发布实施《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一年来,回天地区到底发生了哪些喜人的变化?今天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交通委、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昌平区政府召开了“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实施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有关情况。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巡视员张艳林在会上介绍,《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安排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社会管理等八大领域共108个项目。一年来,经过多方努力,克服了历史欠账多、规划用地资源有限、配套基础薄弱等困难,实现67个项目顺利开工,其中,陈营东桥、自行车专用路、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等35个项目已建成投用。今年年底前还将开工35个。
交通:天通苑北枢纽站9月投用 改善换乘环境
地铁5号线是这个“亚洲最大社区”天通苑的“生命线”。每个工作日的早晨,数以万计的“天通苑人”通过各种交通方式汇集在地铁5号线始发站天通苑北站,蜿蜒的进站队伍望不到头。混乱的交通、拥挤的人流、糟糕的换乘环境让不少乘客头疼又无奈。“进站口光线很暗,再加上比人还高的铁栅栏,让人感到很压抑,换乘感受很不好。”一位市民告诉记者。
今年9月,建在地铁天通苑北站西侧的天通苑北枢纽站即将投用,届时将极大改善该地区的交通环境。近日,记者来到天通苑北枢纽站探访发现,一层换乘大厅约有一个足球场大小,未来将实现地铁5号线、地面公交、长途客运同层便捷接驳。届时,地铁进站排队将由现在地铁站东侧广场调整至西侧的枢纽大厅里,极大改善换乘环境。同时,枢纽站还将引入约20条公交线路,未来还将承接东直门、祁家豁子等中心城区长途客运班线。此外,枢纽站地下建设近800个P+R车位,将有效缓解周边地区停车混乱的状况。
今年5月30日,国内首条通勤用自行车专用路通车运营,不足半小时,即可从回龙观到达上地软件园,成为了不少市民争先打卡的“网红”。此外,北郊农场桥“瓶颈”改造完工,通行能力成倍提升。搁置12年的林萃路五星啤酒厂断点工程正式启动,明年7月全线贯通,届时将成为回龙观地区居民快速进城的又一选择。“一纵一横”两条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中北清路已开工,安立路也将于年内开工。
教育:民办幼儿园变普惠园 收费降了教学质量上去了
每个月保教费从2700元降为750元,收费少了,教学质量不降反升,李女士为政府点赞。“我们家是二孩家庭,改普惠园后确实给我们减少了不小负担。”她表示。据了解,去年,北京市共收回回天地区10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办成普惠幼儿园。今年上半年,又新添了8所普惠幼儿园。对于举办成普惠园的,政府按每月每生1000元给予补助。对于家长来说,降费是实实在在的,每个月保教费用由最高6200元降至最低600元。
李女士大儿子所在的天骄双语艺术幼儿园去年底改为民办普惠园。除了收费降了以外,让李女士更为高兴的是教学质量提上去了。据了解,该幼儿园在改为普惠园后投入150万元购入了新的玩教具及电教设备,对标公办园。每个月幼儿园都将接受市级和区级两级教委的教学督导,提升园所的教学质量。据了解,北京市教委统筹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与21所回天地区学校幼儿园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手拉手”帮扶。
9月1日,新建成的清华附小天通中苑校区即将正式开学。清华附小昌平学校执行校长刘建伟向记者介绍,目前新学年以完成招生,原本计划招收4个班,实际招收了252名学生、6个班。家门口有了优质教育资源,回天地区的家长们不用再让孩子跑到海淀、朝阳去上学了。刘建伟给出的一组数据可以证实这一点,她说:“昌平区与清华附小合作始于2014年。东小口校区建成后,第一年只招收了111名学生,而五年后招收了253名学生,除去每年约50名的外地学生,本地户籍学生的回流率达到了3.03倍,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除了清华附小外,人大附中昌平学校也将于9月1日正式开学,两所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为回天地区增加了2040个学位。
医疗:将增1200张床位 家门口享优质医疗
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是“昌平南部区域医疗中心”,日门诊量约4000人次,但住院资源十分紧张。“现有住院处比较分散,住院条件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妇产科的床位特别紧张,已经排到了明年。”副院长杨林介绍。目前,新住院楼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新住院楼投入使用后将有效缓解回天地区及昌平区南部地区约120万居民就医住院资源紧张的问题。据了解,新住院楼项目是“回天行动”计划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新住院楼共设计床位505张,总建筑面积达27800平方米。“新住院楼建成后将在科室设置上有所倾斜,妇产科由现在的30多张床位增加到60多张。此外,儿科是医院的强项,但老住院楼却没有专门的儿科病房,新住院楼将设置儿科病房,增加50多张儿科床位。”杨林说。
在医疗方面,除了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新住院楼项目外,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清华长庚妇儿中心等项目也在加快推进,将为回天地区新增1200张床位。此外,回天地区还建成了瑞旗家园、天北街道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文体: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即将迎客
杂草丛生、年久失修的体育设施“翻新”成了城市森林中的健身氧吧,预计8月底,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北区就将开门迎客。六处篮球场、四处网球场、一处足球场、一处门球场以及新建的一条1.5公里的健身步道可供市民使用,同时还在园内建设了7处广场,满足周边居民合唱、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的场地需求。此外,公园内还补植了海棠、梅花、元宝枫等景观树木,打造城市森林。
昌平区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副主任宋甫悦介绍说,未来公园南区还将建设一处体育馆和文化馆,体育馆将包含冰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房以及儿童游乐区等项目,文化馆则包括2个剧场和一座图书馆,满足市民多样的文化体育需求。预计体育馆和文化馆将于今年10月开工建设,2021年底建成投用。
除了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外,天通中苑体育馆、天通苑地区综合文化中心、天南街道文化体育活动中心3个文体项目也有望在今年投用,为回天居民增加5.3万平文体活动场所。今年7月1日,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正式开放,京都儿童医院南公园等8个公园绿化项目也已陆续开工,未来将增加或提升约300公顷绿地,打造“森林回天”。
市政设施:33个小区居民喝上放心市政水
过去,回天地区的许多老旧小区不通市政管网自来水,居民喝的是自备井的水源,水质较差,甚至还有异味。“自备井的水质不好,我们只用来洗澡洗衣服。”家住华龙苑中里小区14号楼的侯阿姨跟小区里的许多街坊一样,办了一张过滤水的水卡,每天要拿着桶去接水喝。“自备井的水压也不足,供水很不稳定,到了夏天用水高峰,家里人还要错开洗澡。”提到过去“用水难”,侯阿姨是一肚子“苦水”。去年11月2日,华龙苑中里小区自备井置换工程竣工通水,2073户居民家水龙头里流出的不再是有异味的自备井水,而是放心的市政管网水。“水质变好了,异味也没有了,现在都没人再往楼上搬过滤水喝了。”侯阿姨说。
截至今年8月初,回天地区共有33个小区完成了自备井置换工程,受益人口达7.7万人。目前,还有北郊农场家属院等6个小区的自备井置换工程正在施工中。明年还将完成25个小区自备井置换工作,到明年年底,回龙观地区累计约有25万人将喝上“放心水”。此外,中滩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完工,开工建设回龙观地区配网设施改造、回龙观地区配网设施增容项目。同时,TBD再生水厂将于明年建成,建成后可增加10万立方米/日的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