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30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营商环境协同优化已进入全新阶段。京津冀三地以切实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为首要目标,深化重点领域营商环境跨区域协同合作,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简化企业跨区域迁移手续,实现了迁入、迁出调档和经营场所变更登记“一窗受理、同步审核、限时办结”。企业跨区域登记更加顺畅,北京市与天津市、河北雄安新区的企业档案信息平台完成对接,企业迁移调档和经营场所变更实现合并办理。新增北京经开区、天津经开区、雄安新区等8个以上区(市)实现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发放、领取”。外资企业设立更加便利,更多外国(地区)投资者主体资格实现全域互认。企业注销流程更加优化,企业对外投资情况实现实时查询,便利企业及时清理未完结事项。
二是区域监管执法高效协作。区域标准一体化体系不断完善,依托“3+X”标准化协作模式,2024年新发布生态、交通、气象、人力资源等16项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现行有效数达87项。区域执法联动更加紧密,首次推出治安、网络安全等35项公安行政管理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包容免罚事项,新推出交通、户籍等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统一事项192项。
三是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范围持续扩大,印发公布第6批27项三地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事项,累计230项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资质资格互认成效明显,推出第三批44项三地互信互认的资质资格,累计达209项。“区域通办”不断优化,新版京津冀“一网通办”服务专区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线,417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专区在线办理;新增“京通”“津心办”“冀时办”三地移动端接入事项90项,企业群众跨省自助办服务便利度提升。三地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加速落地,不动产登记证明、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等25类电子证照实现跨省应用。
四是跨境贸易协同开放不断提质。京津冀综保区版图扩容,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区域综保区数量增至12个。三地口岸协同优化,落实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2024年以来,已有超3万人次从北京口岸过境免签。三地“单一窗口”上线了“京津冀协同服务”,向企业及时提供国际物流业务功能及数据应用服务。持续推广“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模式,可适用于京津冀全部类型进出口集装箱货物,进口货物提箱用时可由1-2天压缩至最短1.5小时,出口货物集港可由5天压缩至1-2天。推动京津冀三地保税货物自由流转,京津冀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业务全面落地。
五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政策宣贯不断深入,成功举办首场京津冀优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政策宣讲会,围绕数据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等主题,就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困难堵点等给予业务指导和实践建议。推动京津冀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聚焦三地重点产业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围绕电商平台跨区域案件线索,共同完成侵权判定咨询196件;成立京津冀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发布《京津冀海外知识产权联合指导工作规程》,向京津冀地区创新主体发出273件次海外纠纷应对提示,提供323次咨询指导。推动三地裁判尺度统一,京津冀法院共享著作权、专利等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指南和典型案例。
六是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三地联合制定《协同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供需清单式”对接机制,今年以来,联合发布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78项,推动5300余项专利开放许可数据实现三地共享。共同举办10场中关村“火花”活动,推介和发布医药健康、半导体等领域成果140项。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3968项,成交额485亿元、同比增长18.4%。
七是京津冀产业协作有力推进。聚焦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安全应急装备产业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建立三地部门联合招商机制,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介会签约80个项目、意向投资额超300亿元。印发实施《京津冀三省市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的行动方案》,产业链式效应进一步强化,举办2024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60余个京津冀产业协同重点项目签约,预计投资总额400亿元以上。举办京津冀协同招商推介大会,面向全球集中发布202个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额1622亿元。
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以切实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为导向,以《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年度方案为抓手,将京津冀营商环境相关工作与“十五五”各专项规划一体谋划、一体推进,驰而不息打造国际一流的区域营商环境,为把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