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发改之声

工作动态

本市营商环境改革经验获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

日期:2024-09-10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近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开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10大案例。其中,市发展改革委推荐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综合监管改革营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获评。本次发布案例涉及北京、上海、重庆、温州等10个地方,涵盖综合监管、招标投标、市场准入、用地审批等多个领域集中呈现了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思路和新举措。经开区依托“一支队伍管执法”体制优势,全面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实行监管流程再造,全力打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2024年3月以来,完成了1841家企业分类分级评价,统筹对78家企业实现了“综合查一次”,减少涉企检查127次,相较整合前检查量下降55%,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获得感。

09140_副本.jpg

特色一:构建“风险+信用”监管体系,差异化引导企业合法经营

健全区域监管对象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类分级监管。以风险确定分类基础,生成企业初始评价结果。综合考虑监管对象、行业、规模、风险源等监管特性,将涉及重大生产、运行安全的监管对象划分Ⅰ类企业(如工业生产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其他对象划分为Ⅱ类企业(如商务零售企业)实施常规监管,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ABCD四级评价。

以企业信用为变量,调整形成最终评价结果。将其主观管理意愿和风险管理水平等“经营信用”情况作为企业评级调节指标,打通高风险监管对象晋级“通道”,提升企业规范经营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以评价结果为标尺,打造“奖优罚劣”监管氛围。根据监管对象评价标准,核定企业年度现场检查频次总量,对评价高的企业降低频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评价低的企业强化执法整治,切实让企业感受到评价结果的差异化效果,引导企业合法规范经营。

特色二:打造“综合查一次”检查机制,统筹提升执法监管效果

建立跨部门检查统筹机制,对区内28个监管执法部门的涉企检查实行统一调度。

检查行为计划化。坚持“无计划不检查”原则,各监管部门按照“年计划、月安排、周执行”的模式形成计划并具体实施。 检查次数集约化。建立检查重合企业“综合查一次”统筹协调机制,按照“时间相近、企业相同、综合查一次”的原则实现各部门检查整合,避免交叉、重复、多头检查。

检查标准统一化。明确综合监管牵头部门,对涉企检查中出现的标准不一、规定打架的情况进行协调,统一检查标准、清晰监管要求。检查过程规范化。建立“查前提前公示,查中主动扫码,查后跟踪问效”检查流程规范,各监管部门在查前制定计划,并抄告企业。在查中,检查人员及时扫码记录,依法合规检查;在查后,建立统筹跟踪问效机制,通过微信小程序等技术手段,在企业端记录检查时间、部门及内容,以政企信息共享实现双向监督,进一步提升监管效果。

特色三:推行非现场“无感”监管手段,技术应用实现闭环监管

加大大数据、大模型AI、物联感知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聚焦生产、城市运行、生物、食品等重点安全领域,实施重点突破。目前,已在危化品使用等关键环节落地过程中,实现了卫生监督、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多源数据共享,可即时比对和AI筛查。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后,相较原有“人工巡查”模式,问题发现率由10%提升到80%,检查覆盖频次由年度提升为实时核查比对,访企次数大幅降低,初步形成了“监管数据多源汇聚、问题线索智能筛查,违法行为及时处置”的闭环监管模式。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