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有力实施,实现良好开局。近日,按照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要求,为有序推进2022年回天地区提升发展,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市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了《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2022年工作计划》。
一、2022年工作总体考虑
2022年,回天地区提升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深入实施“五提升一深化”工程,以项目和报到服务事项“双清单”为抓手,切实推进回天行动计划扎实落实,推动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建设取得新进展。突出“四个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系统谋划、统筹协调。紧抓“两区”建设和双城联动发展契机,立足更大空间尺度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强化区域整体服务功能组织,统筹抓好增量谋新和存量更新的协调性、内部挖潜和外部联动的整体性。
二是更加注重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紧密结合“接诉即办”改革,围绕百姓需求热点问题、历史遗留难点问题和深化治理重点问题,从项目清单拓展为项目和报到服务事项“双清单”,发挥硬件织补和软性治理的综合效应。
三是更加注重政策创新、示范带动。聚焦社区闲置资源开发、公共空间复合利用、社会资源集约共享、绿色技术与产品示范应用等领域,健全政策机制,鼓励各项政策在回天地区优先探索和落地实施。
四是更加注重科技赋能、智慧治理。推进“回天大脑”建设,促进数据协同、业务协同,丰富应用场景,推动实现整体智治。
二、年度重点任务安排
《工作计划》聚焦“五提升一深化”,包含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组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效率、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活力、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6个方面,涉及23项具体任务。
(一)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组织(2项任务)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突出组团式集聚发展,完善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一是深入推进“一轴一带两廊”建设,完成东小口镇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改造连通现有8个公园绿地资源,构建生态发展轴。串联整合回龙观大街—太平庄中二街沿线各类资源,构建发展活力带。加快生命谷创新走廊产业规划布局,推动生命园三期建设,启动天通中苑人才公租房配租,构建科技创新廊和产业服务廊;二是推动特色功能组团集聚发展,探索绿隔产业发展新路径,促进生态绿楔组团发展;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核心区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投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二期,促进医药健康组团发展;开展创业孵化和成果转化服务活动,促进科技服务组团发展;持续挖掘天通中苑闲置空间,推动I-3商业设施、下沉广场等资源提升利用,促进和谐宜居组团发展。
(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5项任务)
立足教育发展、医养供给、文体提升,充分发挥资源效用,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一是稳步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与未来科学城等周边区域教育资源的联动共享,投用和谐家园东侧规划小学等6所小学和幼儿园,完成建设领秀慧谷小区西侧九年一贯制学校等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推进清华附小天通苑校区(二期)等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全年增加学位4140个;二是持续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成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等2所医院主体结构建设,投用七里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和谐家园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六街一镇全覆盖;三是继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工投用回龙观、史各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启动霍营文化中心建设;四是切实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完成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部场馆主体建设,织补一批健身活动场地、健身路径及步道;五是健全养老助残托育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养老工程改造提升、温馨家园服务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等项目。
(三)提升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效率(5项任务)
完善区域交通路网,优化绿色出行服务水平,持续织补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市政保障能力。一是攻坚区域交通路网建设,推动北清路、安立路“一横一纵”道路快速化改造和回南北路、太平庄中街等“五通五畅”城市主干路建设,12条城市主干路全部进入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二是统筹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7号线建设,全面实施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启动北京市域(郊)铁路东北环线通勤化改造、霍营(黄土店)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设;三是提升绿色出行便利水平,投用6公里以上慢行系统、回龙观镇公交首末站项目,完成二拨子公交首末站等2个项目建设,启动朱辛庄首末站项目建设;四是有效缓解区域停车压力,结合新建道路合理设置路侧停车设施,增加停车位5000余个;五是提高市政保障和防灾减灾效能,加快推进上坡、农学院等110千伏输变电项目,启动京藏高速公路东辅路雨水干线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天通苑老旧小区等供水管网与管道天然气改造,分批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治理,完善火灾防控体系,加快补充公共消防设施短板。
(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3项任务)
精准聚焦公园化城市街区建设、常态化专项整治、一体化有机更新,改善城市街区品质和人居社区环境。一是加快打造城市级绿色空间,投用奥北森林公园一期等8处公园绿地,新增面积近700亩,启动奥北森林公园二期建设;二是系统开展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无违法建设街镇和“无群租小区”创建,实施太平庄中一街等6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做好9处人防工程功能恢复及2处腾退人防工程再利用;三是深化探索城市更新,有序推进佳运园等22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动龙华园二区锅炉房等2处闲置低效空间转换利用,完成天露园等6个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微提升”,推动霍营街道华龙苑片区等5个成熟片区综合提升。
(五)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活力(3项任务)
加强双城联动发展,推进交通直联、产业互联、服务并联、保障串联,争当产城融合示范的主力军。一是打造消费增长极,年内亮相霍营商业步行街,实现合生汇主体结构封顶,新增8处便民网点;二是激活地区产业动能,提高龙域中心等一批产业空间品牌知名度,发挥“三大母基金”作用,结合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和企业“服务包”,加强服务支撑;三是统筹区域联动发展,紧抓“两区”建设和双城联动发展契机,引导人才北向回流,就近就业,建成投用小米智慧产业基地等3个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小米二期等5个项目建设。
(六)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5项任务)
坚持党建引领、报到服务、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科技赋能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路径,进一步发挥“回天有我”在疫情防控与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完善接诉即办机制,确保龙泽园街道退出治理类街镇市级督导;二是拓展报到服务,动态调整市区报到服务单位和范围,创新报到服务方式,协调解决一批重难点问题。三是激发多元参与,强化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创建,打造“回天志愿者发展中心”,丰富“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平台载体,增加便民开放共享空间;四是提升居民共治,推动党的组织向社区自治单元延伸,深化和推广居民议事协商经验做法,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参与回天社会治理;五是推进智慧治理,加快推进“回天大脑”建设,打造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指挥系统,探索搭建回天活力、回天有医、交通出行、社区管理等应用场景。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市区报到服务机制作用,推进疫情防控监管平台建设确保数据信息及时呈现,安排专人为涉疫小区清运垃圾,组织相关市属医院支援近3600人开展核酸检测超百万次。5月以来,每日安排53家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向227个点位派出党员干部近900人,协助开展疫情数据排查派单、卡口值守、扫码登记、核酸检测等具体事项。各街镇坚持“疫”呼即应,充分发挥社区两网和12345抗疫“总热线”作用,对居民涉疫诉求接诉即办,从严从紧从实抓好疫情防控。
三、建立重点项目及报到服务事项“双清单”
一是硬件项目建设方面。狠抓项目落地,力争实现“五年计划项目、三年全部开工”。2022年重点项目在教育、交通、卫生养老、文体绿化、市政基础设施、社会管理6类基础上,新增城市更新类,共80个项目,项目总量同比保持一定增幅。全年将新增学位4100余个、停车位5000余个、公园绿地近700亩,清华长庚、积水潭二期、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等项目主体完工,推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街一镇全覆盖。
二是“回天有我”报到服务事项方面。进一步聚焦城市更新、基层治理、拆迁腾退和百姓急难愁盼等问题,强化精准报到服务机制,建立35家市级单位85个报到服务事项清单,其中解决问题类42个、政策研究类22个、公益服务类21个。
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昌平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织补提升城市功能;坚持产城融合,促进职住平衡;坚持共治共享,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强改革创新和力量统筹,全力以赴、坚定不移推进回天行动计划有序实施,重点解决好回天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加快打造大型社区治理典范,推动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建设迈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