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15 来源:北京市援青微信公众号
2010年,党中央作出对口援青重大决策部署,北京市与玉树州建立对口援青机制,截至目前,已连续派出五批医疗人才援助。经过十几年来的共同努力,京玉两地不断健全完善对口帮扶机制,通过论证调研、精准对接,不断调整、完善帮扶模式,从过去单兵式“专家帮扶”发展为现在“管理+专家组团式帮扶”模式,并倾力开展资金、智力、干部和技术“四对接”,切实推进全州医疗卫生事业水平提质增效。
完善机制共促进。多年来,玉树州委州政府把支持医疗卫生优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高位推动,精心部署,狠抓工作落实,确立了运行顺畅的医疗卫生援青保障机制,努力把医疗卫生援青战略机遇和政策红利变成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医疗卫生援玉作为推动玉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器”,作为治玉理政和实施“健康现代幸福”的战略的基础性工作,系统谋划部署医疗卫生对口援玉工作,落实落细各项支持举措。州政府、州卫生健康委多次带队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医院拜会衔接、争取支持,深入基层一线现场指导、研究部署推动。二是完善协调机制。立足新形势、新任务,适时调整完善支援帮扶工作领导机制,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援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分别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支援合作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口援青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创新活力有效激发,支援帮扶项目稳步推进。三是坚持上下联动。州县各级党政部门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为助力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与支援方沟通衔接,共同擘画发展蓝图,合力构建更加科学、务实、高效的对口支援帮扶关系。主动加强与支援方的协调对接,帮助各地医疗卫生机构落实落细援受措施,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交融共建同发展。多年来,通过北京援青指挥部和州卫健委的共同努力,医疗卫生对口援青工作顺利实施。一是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协作机制。北京市各支援医院根据玉树受援医院的实际情况和群众医疗需求,从医疗质量管理、建章立制、人才培养、技术指导、业务带教和专科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援,各“组团式”医疗帮扶重点县和州人民医院结合自身需要,主动加强与北京市各支援医院的衔接,建立了良好的医疗帮扶和科研合作交流关系。二是加强深度交流,突出帮扶成效。各支援医院坚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支援方法,健全完善了工作机制,签订帮扶工作协议、召开对口支援工作会议、设定重点突破目标,在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深度合作交流,以务实举措支持帮助玉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各族群众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无限关怀,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在绘就健康玉树的蓝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是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先进典型。援受双方各领域、各层面合作交流日趋密切,结对子、走亲戚、交朋友、手拉手等交往交流活动广泛开展,涌现出刘云军、郭勇、刘艳亭、岑强等一大批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优秀援玉代表,共同谱写了新时代医疗卫生对口援玉的精彩华章。“北京好曼巴”的生动事迹和感人故事丰富了新玉树精神。
输血造血齐发力。多年来,立足玉树本土实际,推动组团式医疗帮扶从过去的“输血吸氧”转为“造血制氧”同向发力,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旨力于为受援医院打造“带不走的”医疗卫生专业队伍。主要实施人才建设“双推进”:一是“师带徒”传帮带,提质增效。组织帮扶专家团队与受援医院签订“师带徒”协议,建立师徒关系,实行“一对三带教”,采取手术示教、学术讲座、教学查房等方式,加大培养“本土型” 医护人才队伍,形成了专家带骨干、骨干带学科的良性发展态势。二是“请进来、送出去”,培养实用人才。每年安排15-20名玉树基层医疗骨干赴京开展中长期培训,涵盖临床医疗、公共卫生、慢性病防控、妇幼保健等各个领域和专业,先后培养各类业务骨干132人,同时通过邀请专家来玉帮教等多种形式,累计培养本地人才334人,开展新技术新业务38项,为玉树卫生系统专科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专科建设见实效。多年来,玉树医疗卫生工作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合力攻坚的原则。一是统筹各种资源,突出能力建设。通过国家和省级财政加强重点帮扶地区专科建设投入,积极移植支援医院的优势学科、管理经验,健全受援医院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各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危急重症诊疗能力稳步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二是坚持围绕目标,提升服务能力。玉树州人民医院先后成立北京高原适应研究玉树分中心、骨关节诊疗中心、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中心等15个新学科,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全面建立,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并顺利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玉树市八一医院、囊谦县医院在血液透析、烧伤、骨科等专科建设方面亮点纷呈,各市县医院均通过二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提档升级,群众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