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专栏 > 支援合作 > 支援合作地区 > 援青 > 相关工作
京心圆梦

日期:2023-05-18 来源:北京日报

  从内蒙古高原到“世界屋脊”,从沙漠边缘到“三江源头”,总能见到“北京元素”。一条条“北京路”,一座座“北京产业园”,见证了北京与受援地的情谊。

  脱贫攻坚战,北京助力73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200.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赢得了受援地群众的广泛赞誉。在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北京支援合作工作翻开新篇章,持续高位统筹,保持投入力度不减,助力受援地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国家考核中,北京持续名列前茅。

  在北京的助力下,受援地发生可喜的变化:内蒙古的荒漠化土地变身清洁能源基地,实现了“内蒙古的风点亮北京的灯”,鼓起了农牧民的“钱袋子”;在海拔4200米的青海玉树,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地震废墟上拔地而起,城市建设实现了“跨越二十年”的奇迹;在西藏拉萨,当地群众吃水实现了“三级跳”,煮出来的酥油茶更加香甜;在新疆和田,平谷大桃、大兴西瓜在戈壁滩上开花结果,让当地群众有了新的“致富法宝”。

1.jpg

  赤峰市宁城县京蒙协作万亩番茄产业园。北京挂职干部团队供图

  京玉同心

  在北京的病房里,又有一批来自青海玉树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即将重获“心”生。今年4月,30名玉树先心病患儿入住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免费接受了手术治疗。为了让患儿和家长免受长途奔波之苦,北京援青指挥部为他们安排了直飞北京的机票,将原来三天两夜的路程缩短为5个小时,还联系车辆将他们从机场直接送到病房。

  “京玉同心”的情谊,体现在点点滴滴。

  青海玉树医疗基础薄弱、先心病高发,发病率在17‰左右。受当地医疗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未经过治疗的患儿“存量”较大。而先心病的特点是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得不到及时手术,有的孩子很可能一辈子就此错过根治的机会。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昂贵的手术费用,足以让一个家庭面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先心病孩子又瘦又小,病情严重的活不过20岁。”北京援青干部朱应延在调研中发现这一情况后,四处寻求医疗资源。在北京援青指挥部的推动下,按照“玉树所需、北京所能”的帮扶原则,京玉两地形成儿童先心病免费救治的长效机制。

  通过这一工作机制,北京援青指挥部积极协调医保基金、慈善基金会、接收医院、首都爱心企业等资源,构建起患儿自筛查确诊、赶赴北京、手术治疗、治愈返玉全程“零费用”的救治体系。截至目前,青海玉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救治活动已累计筛查1758人次,先后组织110名罹患先心病的玉树儿童到北京接受免费手术治疗,为患儿家庭节省开支500余万元。在北京专家的手术下,玉树先心病患儿得以开启新的生活,也为整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在玉树,北京高水平开展医疗援青工作,除了为受援地对接优质医疗资源,还变“输血”为“造血”,提升玉树当地医疗水平,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医疗队。经过一批批北京援青医疗团队的努力,玉树拥有了自己的三甲医院,新生儿死亡率由13.59%下降至0.4%。

  在西藏拉萨,北京市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接过接力棒,助力拉萨战胜疫情。自2015年至今,北京共派出8批次132名148人次赴拉萨市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帮助医院各类学科及专业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

  在新疆和田,北京市第十批援疆医疗团队分别奔赴和田地区和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8家医院,开展“小组团”式医疗援建。三年来,累计培训当地医疗卫生人才5.8万余人次,送医下乡义诊等受益群众2.92万人次。

2.jpg

  北京市投入援藏资金,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带动农牧民增收。北京市支援合作办公室供图

  1+1>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的任务中,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北京发挥教育、医疗、科技、金融、市场等优势,结合受援地资源禀赋,支持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既弥补了民生短板,又带动了就业,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在西藏拉萨,水产业是当地特色产业的一张名片。令人想不到的是,在有着“亚洲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吃水却一度是个大问题。在北京的助力下,当地稳步推进饮水安全工程,从辛辛苦苦背水到自来水入户,再到喝上健康纯净的饮用水,当地群众吃水实现了“三级跳”,还把水做成了产业。

  拉萨市当雄县平均海拔在4300米以上,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当地群众饮水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当雄县城的老自来水厂采用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供水,存在供水水量不足、水质较差等问题。为了喝上一口甘甜纯净的山泉水,当地群众甚至不惜骑着摩托车去远处打水。

  为了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在北京援藏资金的支持下,当地建起了一座“当雄北京自来水厂”。2021年6月,新水厂正式揭牌投入使用,将当雄县城日供水能力由过去的2000吨提升到4200吨,达到饮用水的国家标准,让群众从此真正喝上了放心水。当地居民旦增克珠激动地说道:“周周停水的现象结束了,浑黄的水质变干净了,自来水喝起来放心了。”

  水质好了,煮出来的酥油茶也格外香甜。北京援藏干部的目标却不止于此。在拉萨,人们喝的水许多是来自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雪水,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援藏干部的助力下,北京援藏项目纳木措圣水厂落地当雄,为当地带来一门特色产业。如今,“当雄好水”已走出高原,进入北京的各大商超,还入驻了电商平台。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依托京蒙协作机制,当地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将风能、太阳能转化为“绿电”,不但保护了“绿水青山”,还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中部,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年日照时数超过3100小时,可谓“风光无限”。通过京蒙协作,国电、京能等一批京籍能源企业纷纷落地,让“风光无限”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京蒙协作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极。当地引进北京经开区的京东方新能源光伏产业项目,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生产绿电3.4亿度,年均营业收入近1亿元,将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北京挂职干部隋国勇感慨道,“只要统筹好京蒙两地的优势资源,就能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

3.jpg

  北京市参与援建的“京玉”旅游巴塘一号营地住宿内部设施。李凯祥摄

  民心工程

  今年“五一”小长假,新疆和田成为了旅游热门目的地。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中,北京援建的和田市团城旅游休闲街区榜上有名。走在团城的巷子里,充满民族特色的鸽子楼、葡萄架等建筑依次出现在眼前,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和田团城原本是棚户区,居住环境较差。改造之前,这里的房子低矮破旧,抗震能力差,一遇刮风下雨,就会断水断电。为了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和田的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得以延续,北京市投入援疆资金,对和田老城区进行了保护、安居、旅游与就业四位一体的改造,将棚户区改造与发展旅游、解决就业、居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和田团城改造指挥部总工程师阿巴拜克尔·吐合孙说。在北京援疆资金的支持下,改造工程完全遵循了群众的意愿,建筑外部风格统一,内部布局则是根据居民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一座具有浓郁南疆风情的民俗街区就这样诞生了。如今,住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吃上了“旅游饭”。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全面脱贫后,新疆和田地区“一市三县”和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的发展走上快车道。受援地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一座座挂着“北京援建”标识的工地会告诉你答案。

  墨玉县是北京扶贫支援的73个旗县中最后摘帽的县之一。2020年11月,墨玉县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墨玉县产城融合园区,北京援建的墨玉县青少年宫和图书馆已于今年“五一”正式投入使用。墨玉县青少年宫共两层,外形酷似“飞碟”,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设有舞蹈室、美术室、非遗展厅等各类功能的房间55间,可以满足当地青少年的各类活动需求。新建的图书馆同样占地1万多平方米,建成后藏书量将达到20万册。

  北京援疆干部代少辉介绍,这两座建筑并不位于墨玉县城的中心。连同整个产城融合园区,这一片建筑,都是在茫茫戈壁上拔地而起的。

  在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北京援建的昆玉职业技术学院备受瞩目。这座在沙漠中崛起的学校建筑面积19.11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室内体育馆等设施,规划招生规模5000人。学校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整个南疆地区的教育布局,从而带动城市的发展。

  在和田县,施工人员在原本是沙漠的土地上铺就了一条南北向的“北京路”。马路两侧,学校、公园、居民楼、购物中心、产业园等工地连成一片,广袤的沙漠边缘又将崛起一座新城。

4.jpg

  北京市援建的和田影剧院。本报记者 孙戉摄

  双向奔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支援合作工作中,北京与受援地结下了深情厚谊。在北京动物园,由青海玉树赠送的4只白唇鹿在这里安家落户,茁壮成长。这些白唇鹿的名字分别是“京京”“青青”“援援”“念念”,寄托着玉树人民对北京援助的感谢与美好祝愿,成为京玉情深的见证。

  玉树和北京远隔千山万水,因为对口支援,北京人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作“亲人”。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北京在第一时间参与灾后重建,全面拉开了对口支援玉树的序幕。对口支援13年,北京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5.5亿元,是玉树地震以来累计财政收入的近两倍。在援助资金中,80%以上的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80%以上的资金用于县及县以下基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长索南丹增把北京对口援青的故事带到了会上。

  “友谊之鹿”的故事,见证了北京和受援地的“双向奔赴”。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帮扶”,一批批北京援派干部人才跨越山海,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用心用情建设“第二故乡”。

  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孙树学,曾作为北京市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在拉萨市工作三年。去年8月,拉萨再次出现疫情,刚刚回到北京不到20天,孙树学主动请战,又回到了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孙树学担任北京援藏抗疫医疗队的副领队,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

  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祖东阁,是洛浦当地群众口中的“北京老大哥”。完成河北、内蒙古的扶贫协作工作后,来自北京市支援合作办公室的祖东阁再担重任,成为了北京市第十批援疆干部中的一员。在洛浦县,他与贫困户“结亲”,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他把洛浦的故事讲到了北京,帮助滞销农产品打开销路。“我不是来洛浦做客的,更不是洛浦的过客。”洛浦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时,祖东阁落了泪。

  支援合作是一场“接力跑”。从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目标,一批批北京援派干部人才接续奋斗,为受援地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出北京力量。

  专家观点

  以首善标准持续做好支援合作工作

  石龙学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北京市在助力西藏拉萨、新疆和田、青海玉树和内蒙古、河北等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继续坚持首善标准,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稳定,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援合作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呈现出站位高、投入大、创新强、特色鲜明等诸多特点。

  在乡村振兴方面,北京市积极宣传贯彻“先谋划、再规划,先规划、再设计,先设计、再建设”的理念,动员引导首都高水平专家团队与受援地共同开展乡村振兴试点规划,协助内蒙古打造1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新疆和田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之路,和田县“稻香村”、墨玉县布达村等成为乡村振兴样板;在西藏拉萨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运营模式,建设了柳梧新区达东村、当雄县达布村、堆龙德庆区波玛村等一批“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北京市还深入开展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支援帮扶,帮助受援地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北京市将牢记使命任务,结合受援地资源条件、已有基础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密集等优势,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助力受援地因地制宜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支援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