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专栏 > 支援合作 > 支援合作地区 > 京蒙协作 > 相关工作
来自田间,用于田间——人工智能叩开马铃薯产业数字化大门

日期:2021-11-27 来源:北京市支援合作办公室公众号

  初冬时节,原本空荡荡的地窖如今已经被摆放整齐的马铃薯填满。一袋袋“金蛋蛋”代表着薯农一整年辛勤劳作的成果,它的体内更隐藏着开启来年丰收的密码。

  一大清早,简耘科技的小冯拨通了四子王旗马铃薯种植户杜立昆的电话要去库里看货。今年杜立昆种了300亩马铃薯,整体亩产平均1万斤,商品薯产量8000多斤。按照传统种植经验,“大水大肥出高产”就像铁律一样,禁锢着薯农的种植习惯。“之前每浇一次水,就要带5公斤肥。”回顾往年的经历,他略显失落的说:“去年两个品种不好,大小都算上才3000来斤。”

  以往,薯农只能靠攥一把土来观察土壤的湿度,这种方式不仅充斥着“玄学”,更没法应用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回想过去的一个夏天,当别人都去地里挖土的时候,杜力坤却在水井旁里拿着手机滑来滑去。别人心里仍旧一脸迷茫的时候,他却显得从容淡定,秘密就在他的手心里。

  他一直在手机上戳戳点点查看的是一款名叫“耕简单”的小程序,由北京简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简耘”)独立开发的数字化智能工具。简耘搭建领先行业的AI作物模型和多种算法结合的神经网络,综合分析土壤、天气、光照、水、植株营养、长势等环境和作物等微观数据,并通过“耕简单”马铃薯健康监护系统输出精准农技方案,帮助薯农实时监测田间马铃薯生长环境状况,同时提供播种指导、灌溉指导、营养指导、关键病害防治等服务,周期覆盖马铃薯全生育期。

  每一块看似平常的马铃薯基地,在简耘科技看来都蕴藏着丰富的数据资源。简耘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正在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源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这些数据来自田间,也用于田间,并且通过现实的产量和品质反映出来。

  根据简耘的测产数据显示,2021年简耘服务基地的亩产中位数相比2020年提高了31.5%,增产近1吨。通过走访市场,客户反馈到的产量和品质提升超过了15%。

  在这个过程中,服务团队始终牢记“种植更好,生活更好”的企业使命。7天一个周期,前往薯农的基地观察、采集和记录田间植株的生长状况,见证了马铃薯慢慢长大的过程,伴随着薯农们一起处理好田间地头的问题。正是这种兢兢业业,扎实的工作,赢得了一批批像杜立昆这样具备科技理念新农人的青睐。

  2021年种植季结束了,马铃薯从块茎被埋到土里,发芽,长成茎叶,又生成了更多的块茎,它完成了种子的使命,但这一年马铃薯的生长数据仍在发挥作用,他们在不断促使简耘AI系统的更成熟、更精准,为来年种植积蓄数据能量,为来年的丰收打好科技基础。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