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专栏 > 优化营商环境 > 2024年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汇编 > 十佳创新案例
构建劳动争议“四化”全环节 预防化解新机制

日期:2025-04-15 来源: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一、改革背景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是国家实施就业政策、贯彻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纠纷一头连接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一头连接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着力打造友好型就业环境和人才流动格局,特别是充分运用非诉手段解决矛盾纠纷,有效减轻企业诉累,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大局。针对劳动争议案件易发多发,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多元调解—裁审结合—数字赋能”深度融合、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的“四化”劳动争议预防化解机制,全面覆盖从精准普法、案前调解、立案办理到裁审衔接的争议化解全环节,为争议解决提供系统化方案,切实提升争议处理效能,护航首都高质量发展。该案例也作为首批入选人社部优化营商环境各地特色做法,在全国进行推广。
   
二、亮点举措
    (一)深入源头治理,争议预防精准化。以“精准化”普法宣传夯实源头治理,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一是推行助企精准普法服务。以服务贸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产业和业态为重点,深入开展“百名调解员联千企”、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联系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劳动用工合规管理咨询、劳动法律政策宣讲等服务,从源头预防和减少争议发生。二是依托典型案例“以案释法。选取劳动报酬、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未签订劳动合同2倍工资等企业常见类型争议案件,每年发布十大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引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劳动者理性表达诉求。三是试点裁决书公开模式。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指导朝阳、海淀等区出台《关于在互联网公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书的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对裁决书公开的原则、审核程序、技术处理、例外情形、公开网站等进行规定,截至2024年11月已公开文书2000余份。
   
(二)夯实多元调解,定分止争基层化。充分利用属地基层调解组织力量,推行调解联动、发放调解补贴,更好将争议化解在属地源头。一是推动基层调解组织实体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制定实体化调解组织建设标准,配强调解队伍,加强基础保障,在12个街道(乡镇)、6个园区组建实体化基层调解组织;在京东、滴滴、顺丰等头部企业及工业园区建成33家新就业形态调解组织,促进争议就近就地化解。二是强化调解联动。实现工会调解组织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全入驻,试点人民调解组织入驻仲裁机构,增强调解合力,最大限度柔性化解争议。三是实行调解补贴政策。倡导、鼓励律师及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调解,协调财政部门予以资金保障,按照一般性争议、复杂性争议和重大疑难性争议分类予以补贴,有效提高调解成功率。
   
(三)优化处理流程,仲裁办案高效化。一是推行“案前调解+速裁”办案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仲裁机构速裁庭建设,对调解不成或不愿调解进入仲裁程序的争议案件,实行繁简分流,缩短办案周期,最大限度节约企业群众时间和精力成本。二是开设仲裁派出庭。在劳动人口密集、争议多发高发的街道乡镇设立仲裁派出庭18家,通过上门调解、就近庭审的方式,快速化解争议。三是深化裁审衔接机制。针对竞业限制、数字经济、跨国用工等企业新型疑难案件,与市高级法院深入分析研判,统一裁审尺度,让裁判结果可预期,推动更多案件在仲裁阶段终结。
   
(四)强化数字赋能,在线服务便利化。一是实行全流程在线办理。建成并上线运行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上服务平台,打造由手机、电脑、自助机、互联网仲裁庭全面支撑的在线办理体系,实现申请调解、申请仲裁、文书送达、证据交换、案件庭审等业务全流程在线办理,为企业群众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二是首创仲裁文书电子送达。全面推广非结案类仲裁文书电子送达,国内率先在部分区域推行裁决书、调解书等结案类仲裁文书电子送达,在提高仲裁文书送达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企业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三、主要成效
   
(一)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劳动争议多元化治理成效初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充分发挥协商、调解的基础性作用,真正形成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2024年1月至11月,全市基层调解组织成功调解争议4.1万余件,同比增长54%
   
(二)通过便民利企举措提升服务效能,群众跑腿次数大幅减少。践行仲裁为民宗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打破劳动争议调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高效、便捷的仲裁需求。2024年全市仲裁机构线上开庭审理案件3700余件,向企业群众电子送达仲裁文书9.1万余份,其中结案类文书2200余份,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三)妥善处理好促企发展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关系,劳动争议诉累显著降低。既要坚决纠正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用工行为,也要稳定就业载体,保障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三年全市80%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90%的重大集体争议案件在仲裁阶段彻底化解,未进入诉讼程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