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15 来源:市市场监管局、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改革背景
北京市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聚焦解决重复检查、多头检查、随意检查、低效检查等检查扰企问题,持续推行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提升监管质效,着力为经营主体减负担、破堵点、解难题,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通过突破性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性的数字化手段,部门间协同和联合监管的改革创新方式,“一体化”打造营商环境首善之区,有力推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亮点举措及主要成效
市市场监管局“一体化”打造营商环境首善之区。通过运用各类数据、技术手段提升发现潜在风险,通过视频AI识别、设备感知、物联监测等8种非现场监管方式,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非现场检查量占比已达到38.6%,问题发现率达到20.5%,监管质效明显提升;全市已有46个部门构建了179个“风险+信用”分级分类评估模型和1075个数据比对分析模型;各部门提出应用于非现场监管的跨部门数据共享需求846项。创新实施“扫码检查”改革,采取超过限制次数预警提示、阻断等方式减少随意检查、重复检查和低效检查,2024年7月1日“一码检查”启动以来,全市共开展扫码检查67万次,系统累计弹出警示共计7047次,成功减少重复检查、低效检查6355次,警示成功率达90.2%。建立“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试点,累计发现并通报扰企检查1479次,“无事不扰”企业被检查量环比下降79.1%。将风险低、信用好的优质经营主体纳入“无事不扰”企业清单,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检查。确定统一检查标准,建立“标准打架”协调机制,截至2024年11月底已累计摸排出53个“标准打架”问题,涉及餐饮、商超、养老机构、物业、施工等15个行业,34个已协调达成一致。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全力打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经开区多措并举全面深化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实行监管流程再造,让企业能安心抓运营,全力保发展,成为北京市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的生动实践。通过构建“风险+信用”监管体系,差异化引导企业合法经营。一是以风险确定分类基础,生成企业初始评价结果,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ABCD四级评价。二是以企业信用为变量,调整形成最终评价结果,提升企业规范经营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三是以评价结果为标尺,打造“奖优罚劣”监管氛围,切实让企业感受到评价结果的差异化效果,引导企业合法规范经营。打造“综合查一次”检查机制,统筹提升执法监管效果。建立跨部门检查统筹机制,对区内26个监管执法部门的涉企检查实行统一调度。实行检查行为计划化、检查次数集约化、检查标准统一化、检查过程规范化。推行非现场“无感”监管手段,技术应用实现闭环监管。加大大数据、大模型AI、物联感知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聚焦生产、城市运行、生物等重点安全领域,实施重点突破。
经开区全面推动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以来,涉企检查频次明显下降,分类分级监管环境初步构建,企业“监管体验”大幅优化。一是企业参与感更强。经营主体通过管理投入的“加量”获得执法监管的“减负”,实现了企业经营与政府管理间的“双赢”;二是企业打扰度更低。监管入企次数整体下降,特别是非现场监管落地场景,执法靶向性大幅提升,真正做到了“有事帮扶,无事不扰”。以Ⅱ类企业为例,同比一体化综合监管制度实施前,A级企业检查量同比下降75%,D级检查量上升300%。截至2024年11月底,完成1841家企业分类分级评价,统筹对80家企业实现了“综合查一次”,减少涉企检查143次,相较整合前检查量下降53.6%,企业获得感提升明显。经开区一体化综合监管工作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