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15 来源:海淀区、市市场监管局
一、改革背景
在商事登记领域,传统住所登记尚未真正实现“零材料”,冒用地址、虚假登记行为时有发生,监管靶向性有待提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海淀区积极承担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基调,统筹安全与发展,创新性引入区块链技术,将登记和监管有效联动,实现“零材料”登记,破解监管难题,打造住所登记改革样板。
二、亮点举措
(一)搭建海淀区住所标准化服务平台,形成标准化住所数据库。依托海淀区政务服务区块链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通与不动产登记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以产权方自愿申报为原则,所申报地址比对核验通过后形成标准化住所数据库。
(二)生成表达产权方真实意愿的区块链存证证书。在拟设立经营主体与产权方达成协议后,由产权方在住所标准化平台提交拟开办经营主体的相关信息,标准化平台将企业相关信息推送至区块链平台,形成不可篡改的区块链存证证书,以此保证生成的存证证书为产权方真实意愿表达。
(三)对“e窗通”系统适配改造,实现住所录入环节“零材料”智能引导填报。打通数据壁垒,实现“e窗通”系统与标准化住所数据库的互联互通。申请人在“e窗通”平台申报企业登记信息时,能够实现智能导引填报,辅助申请人自动补录住所数据。同时,系统自动调取相应的区块链证书,免于提交住所证明材料实现“零材料”登记。
(四)建立住所负面清单,强化全过程监管。在标准化数据库中增加负面清单标识,在登记环节,系统可对照负面清单对申报地址进行自动校验排除,降低虚假登记风险,实现事前准入管理。对于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风险地址、产权人反馈的虚假地址、有关部门移转的风险经营场所等,也可通过追加标识或补录的方式列入负面清单管理,实现事中事后监管。
(五)借助数据互推,实现登记信息“双告知”。完成经营主体登记注册后,“e窗通”平台将办事信息推送给区块链平台进行存链,同时通过标准化平台将企业登记注册信息自动推送给产权经营方和监管部门,实现登记信息“双告知”。
三、主要成效
(一)提高市场准入的便利化水平和效能。智能匹配导引填报使住所登记更加便捷、规范、标准,避免人为录入错误、同一住所表述不同的问题。区块链存证证书代替传统住所材料不仅实现“零材料”,还大幅缩短了审批时间。
(二)遏制虚假登记,强化登管联动。区块链证书具有不可篡改性,保证了房产信息和产权人意愿的“双真实”。“双告知”又强化了登管联动,直击传统模式下被冒用房产登记后,产权人发现问题周期长、手段少的痛点。“负面清单”可涵盖各类社会群体发现并判定的风险地址,形成全社会共享共治的良好局面,以高标准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三)惠及企业,获各级好评。截至2024年12月底,已有1803个产权方(运营机构)主动申请加入平台试点,将6364处经营性房产纳入标准化住所登记数据库,共计11476户企业按照住所标准化登记模式完成了设立登记,已纳入住所负面清单地址8090处。该项改革已获国务院发文复制推广,被评为北京市基层政务服务十佳案例,并被多家国家、市、区级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