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6-12-30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前 言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实施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当前,首都社会步入了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阶段,首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关键阶段,北京工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工业现代化是首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首都的现代化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为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北京工业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十一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工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适用范围和领域为北京市工业,实施期限为2006年-2010年。
一、“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
(一)工业总量增长显著
“十五”期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工业的发展,统一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了“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北京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为北京工业“十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著,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2707.4亿元增至2005年6775亿元,年均递增20.1%,增速大大超过 “十五”规划13.4%的目标。“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比“九五”时期提高2.5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达到17.1%,提高了6.7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782.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外贸出口和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在集成电路、软件、消费类电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初步形成若干在国内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有效提升了北京工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通过振兴现代制造业,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汽车、装备制造业等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迅猛。
2000年至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13.5亿元增至517.5亿元,实现年均递增19.4%,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比2000年提高3.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市场开拓能力、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现代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8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
(三)加速退出落后产业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大了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清理整顿“五小”企业,关停了一批小水泥企业、小煤矿及各类小型矿山。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全部淘汰了全市行政区内工商注册的水泥立窑生产线和平板玻璃平拉生产线。整治重点污染企业,关停了造纸一厂、北京木材防腐厂等一批重点污染企业。启动了首钢搬迁工作,围绕压缩钢产量,截至2005年底,首钢已陆续关停一些工厂和设备的生产,包括第一炼钢厂、特钢公司17座电炉、初轧厂、冷轧带钢厂、铁合金厂、重型机器厂3座电炉和2座平炉、焦化厂洗煤工序、特钢白灰窑、五号高炉等。
(四)布局调整初见成效
为适应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快布局调整,实施了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向郊区县转移战略;有效促进了北方微电子、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四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工业布局日趋合理,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搬迁企业142户,腾退工业用地面积878.2万平方米。2005年全市城区、近郊、远郊三类区域工业总量比重,已由2001年的12∶51∶37,变化为目前的10∶34∶56。与此同时,工业呈现向开发区聚集的明显趋势,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已逐步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05年,全市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74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3%。其中电子、机电、汽车、生物医药四大产业聚集度均在4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已接近90%。
(五)工业投资增长快,发展后劲增强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和投资方向,吸引社会多方资金投入,着力建设一批高端项目和重大项目,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逐步实现产业集聚,强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2001年的124.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3.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096亿元,是“九五”时期完成总额的1.3倍,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后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增速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际利用外资摆脱了多年徘徊的局面,五年累计达到4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94%,其中2005年比2000年净增3.4倍。
北京现代汽车、中芯国际、京东方TFT-LCD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投产,已成为北京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现代汽车三期技改、奔驰汽车等一批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首钢150万吨冷轧、燕化1000万吨炼油系统及乙烯装置第三轮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将为“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六)工业节能、节水、节地工作全面开展
“十五”期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北京工业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能源、土地、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单位产出能耗、水耗的持续大幅下降。与2000年比,在能耗、水耗总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46倍,增加值增长1.42倍。与2000年相比,2005年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45.5%,万元增加值水耗下降68%。
为加强节能降耗的政策引导,市工业促进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国家整顿土地市场的精神,对全市工业开发区土地和资源使用情况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并进行认真测算。2005年初,颁布实施了《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基地)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工业开发区在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方面的控制指标,制订了电子、汽车、机电、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水耗、能耗更严格的准入标准。这些指标为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项目筛选机制提供了可操作的评判依据,对促进引导开发区规范、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据调查,通过实施《意见》,2005年全市开发区累计节约土地共计480.41公顷,占当期全市新增工业用地的54.7%;开发区万元产值能耗比上一年下降63.9%,万元产值水耗比上一年下降14.6%。
(七)推动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强了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视企业与科技资源的对接。到2005年底,全市共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9家,其中国家级24家,全市工业企业年专利批准量3135项。北京工业先后与中科院等单位搭建并启动了“北京工业技术支撑与产业促进平台”、“北京工业发展智力支撑平台”,探索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鼓励以合作并购实现技术跨越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加大对集成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形成了“闪联”工程、数字电视平台转换工程、手机电视、以TD—SCDMA标准为核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艾滋病毒重组抗原及抗体诊断试剂盒等一批产业化技术成果。
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扶持名优企业,积极推进中国名牌的申报和北京名牌的评价工作,加大北京品牌产品的市场和宣传推广。到2005年末,北京工业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6个。
然而,在北京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配套能力弱;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耗能、高耗水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五大行业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市工业的28%,却消耗了全市工业总能耗的84%,消耗了全市工业总取水量的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