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专栏 > 十三五规划专题 > 规划回顾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发布

日期:2006-12-08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前 言


  从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北京体育事业贯彻执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体育多元化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重要时期;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为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做出体育特殊贡献的历史机遇期;是把北京这座奥运会举办城市建成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发展北京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方略,是指导北京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依据为《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10年)》。

  一、“十五”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2.4%,比“九五”时期提高10.6%;“十五”期间,配建全民健身工程5,363个,总建筑面积376万平方米,总投资66,195万元;100%的街道、乡镇、社区和60%的行政村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建立国民体质测试站293个,参加国民体质测试人数达到209万人次,是“九五”时期的2.4倍;100%的街道、乡镇、社区和9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组织,青少年俱乐部发展到111个,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达到4,905个,是“九五”时期的3.1倍;社会体育指导员21,861名,比“九五”时期增加3.28倍。

   “十五”期间,北京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62项次,亚军29项次,第三名24项次;亚洲冠军58项次,第二和第三名29项次;全国冠军358项次,第二和第三名309项次;其中有4人次打破世界纪录,3人次打破亚洲纪录,7人次打破全国纪录。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北京籍运动员获得金牌5枚,北京市体育局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第28届奥运会突出贡献奖”。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北京体育代表团共获得金牌32枚,奖牌81.5枚,总分1667.45,金牌数位居全国第四。

   “十五”期间,北京体育和相关产业的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超过15%,2004年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89%,体育和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现代服务业中快速增长的产业。全市拥有各类体育设施12,106处,其中标准设施6,100处,体育设施总面积达到3,191.7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比“九五”时期提高了0.45平方米。

  (二)存在问题

  群众体育需求的增长与体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尚未解决。近几年来,随着北京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群众体育需求在消费、生活和精神多层面上呈现大幅度增长。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设施、人才、科技等资源供给仍显不足,体育资源的约束“瓶颈”尚未打破。

  北京体育的发展方式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北京体育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需求对体育发展的拉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的集约化程度偏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强。

  城乡和区域发展存在差距。城市的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仍不均衡。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之间在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在享有水平上存在差距,农村体育有待加强。

  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现行的北京体育管理体制基本上还在延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北京体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与社会事权不明,管办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体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薄弱,体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体育发展的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不协调。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轻视发展体育产业的倾向。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体育经济功能的弱势,影响其综合实力的提高。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