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6-11-23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前 言
新修编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建设构想,明确了山区是首都生态带的功能定位。鉴于山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供给功能日渐突出,对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北京市政府首次下达了编制《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规划》的任务。
山区是北京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也是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难点,《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规划》担负着强化山区生态功能,加快山区建设与发展,促进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专门针对山区编制五年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山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山区与平原、城区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规划》以《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新修编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和《关于实施富民养山工程加快山区发展的意见》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首都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从城市发展认识山区,以科学手段涵养山区,用城乡统筹建设山区,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和延庆县七个山区县的83个山区和半山区乡镇,面积为1.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2%。共有1669个村委会、61.8万户、161.8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4%。本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一、“十一五”时期北京山区发展的背景
山区是北京市的希望与未来。“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市委九次全会的要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山区发展的措施,使山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发展基础
山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五”以来,山区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山区乡镇增加值达到216.4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92.4%,年均递增17.8%,比全市农村年均增长率高2.5百分点;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27.2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8倍。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山区逐步形成了特色林果业、绿色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200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3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40.7亿元,林业产值7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3 倍和5倍。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年接待游客242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4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9倍。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4年底山区县通过实施广播电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使665个自然村10余万人看上了5套以上的电视节目。通过实施教育组网工程,使最边远的山区实现了远程教学。移动网络已基本覆盖了边远山区的中心镇、重点道路和旅游景点。郊区公路提级改造及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总长度达到7700公里;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工程已全面完成。实施了水利富民和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发展集雨节灌,突出流域网络化配置水资源,使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心镇的道路、电网、上下水、供气供暖、垃圾处理、通讯广播网络等设施逐步完善,通过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自2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山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67万公顷,配套荒山造林3.33万公顷,人工造林0.79万公顷,封山育林11.24万公顷,飞播造林6.44万公顷,爆破造林867公顷。2005年底,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6.6%,林木绿化率达到67.9%。全市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3493平方公里,7个山区区县均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十五”以来,山区乡镇农民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期的3954元增长到2005年的6867元,年均增长12.3%,比全市农民增幅高1.8个百分点,全面消除了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通过全面推进山区乡镇中小学建设,改善了山区学校教学条件,稳定了山区的教师队伍;通过建设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善了农民的就医条件;通过实施科技致富示范工程和推广先进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通过农村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工程,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就业能力;通过加大对山区文化事业的投入,丰富了山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京山区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全市相比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区在生态、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方面差距明显,仍然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山区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没有完全处理好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二是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山区产业发展与山区资源优势没有很好结合,产业质量还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仍相对较低;三是山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投入不足,落后于北京郊区平原地区,影响了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出行;四是山区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山区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山村环境卫生较差,农民培训体系还比较弱。此外,山区与城市统筹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影响了全市的城市化进程。
解决这些问题,山区生态建设的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的标准尚需进一步提高,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协调尚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与山区资源优势尚需进一步结合,经济效益尚需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增速尚需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尚需进一步增加,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出行的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山村环境卫生状况尚需进一步改进;山区城镇化水平尚需进一步加速,农民培训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山区与城市统筹发展的理念尚需进一步落实。
(二)发展机遇
“统筹城乡发展”为山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指导方针。山区是北京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也是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难点,北京市为此出台的“富民养山”工程等有效措施,将会有效地推动山区的发展。
奥运会的举办为山区发展带来了机遇。北京提出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将会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山区发展明确了功能定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把强化山区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将会有效地改善山区建设首都绿色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的条件。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的《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将引领各山区区县更好地细化和落实功能定位,指导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还出台了“富民养山”、“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促进山区发展的倾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山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涵养区的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为山区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山区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建设不仅要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大幅度增收来改变落后面貌,与郊区同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且,山区作为首都的生态功能区,也要通过为首都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北京市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山区发展提供了保障。2005年,北京市GDP达到681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911.2亿元。北京市经济实力的提高,为辐射带动和扶持山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山区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区加快自身发展的愿望不断提高。山区各级干部群众面对首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以及城乡之间交流的不断加强,求变化、求发展的欲望与要求逐步增强。同时,城乡居民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并且开始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联系起来。
多年来的山区建设工作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山区工作,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山区建设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北京山区建设,山区的经济规模快速增大、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民的积累能力普遍提高。
(三)发展趋势
生态服务功能将备受关注,生态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山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和“绿色奥运”理念的传播,将使山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步伐继续加快,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山区在不断增强为首都提供生态服务的同时,生态建设与山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将进一步协调。
绿色产业的打造将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围绕山区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将成为山区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特色种植、绿色养殖以及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这种产业升级对科技、人才、管理、营销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区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山区的基础设施将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将得到很大改善,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山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将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需求。
城乡将更加和谐,农民收入将会有很大提高。北京市各部门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将促进城乡发展更加和谐,山区农民收入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山区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山区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