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6-09-08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五”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在中国残联的指导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相关部门、各区县以及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北京市“十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多项工作实现了创新与突破,首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残疾人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共有17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为五年任务的142%,康复服务覆盖面达到70%。建立了10个精残农疗基地和成年智障康复基地,使3000多户家庭减轻了精神压力;有5万残疾人得到各种形式的康复救助,实现了白内障复明“无障碍”和聋儿康复“零拒绝。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9%,529名残疾学生考入高等院校,1.5万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接受了上学资助。2.4万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新安置残疾人就业13578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7%。40460名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先后有8万多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得到了各级政府补助或专项救助,83%的城镇残疾职工参加了社会保险,87%的农村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1553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在政府资助下改善了住房条件,1.4万农村残疾人通过生产扶持摆脱了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图1:“十五”时期北京市残疾人状况改善示意图
(二)社会环境更加文明。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府残工委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部门职责,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国助残日”、“爱心助残工程”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助残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募捐款物3000多万元,参与助残的志愿者达到15万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人道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全市无障碍设施改造达6000多项,成为首批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手语研究、信息交流无障碍培训和残疾人网络服务深入开展,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改善了环境。残疾人事业国际与国内地区的交流日益活跃,残疾人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不断丰富。
(三)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地方法规,开展了人大代表执法检查和政协委员视察活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残疾人生活保障、康复、就业等方面出台了30多项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各区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扶助贫困残疾人的规定。全市共有3.2万残疾人接受了法律维权服务,1000多名残疾人得到了法律援助,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进一步改善。
(四)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残联组织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得到加强,“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不断增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310个街乡镇残联实现了机构和职责单列,208个街乡镇配备了专职理事长,243个街乡镇配备了残疾人协管员,1993个社区和2930个行政村通过民主直选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八城区被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区”,26个乡镇被评为“六好乡镇”、273个村被评为“五好村”,基层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建筑面积从“九五”末期的3万平方米增加到8万平方米,新建了市级残疾人康复、就业、体育设施和一批区县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极大改善了为残疾人服务的条件,成为展示首都形象和残疾人自强风采的窗口。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残疾人工作业务信息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程度有了提高。
图2:“十五”期间北京市和区县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示意图
(五)残疾人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残疾人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参与社会生活更加广泛。各级人大、政协的残疾人代表和委员有所增加,参政议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社区和村镇层面涌现了1万多名残疾人骨干,成为活跃在基层的残疾人工作重要力量。残疾人学知识、学技能热情日益高涨,培养了一批残疾人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和创业致富明星。在国内外体育、文艺、职业技能等重要比赛中获得奖牌654枚,展示了残疾人的特殊才能和精神风貌。“迎奥运、展风采、做贡献”活动扎实开展,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首都建设和人文奥运行动,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自强模范和先进典型。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更加活跃,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积极为本类别残疾人开展服务。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和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在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有利机遇。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为残疾人这一社会困难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首都发展成果创造了条件。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残疾人事业,《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市委常委会要求建立四级助残网络;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进一步加强本市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与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契机。推进“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首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办好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实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目标,为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残疾人事业经过20年的发展,初步建立了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业务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加上首都人才、科技和其他方面的资源优势,也为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问题与挑战。根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市有残疾人62.2万,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社会群体。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残疾人事业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城乡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与地区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的生活还相当困难;残疾人在康复、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社会保障压力依然很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还存在一些障碍,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面对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形势,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要求以及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一项十分紧迫而繁重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