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6-12-25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前 言
地质勘查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 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地质勘查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在保障城市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方面具有先行性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省级地质勘查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7号)的精神,以及北京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围绕《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地质勘查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分析了北京市的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地质勘查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安排,统筹国土、规划、环保、水务、市政、城建、农业等领域,是“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地质勘查工作的指南。
本规划编制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的意见》(京政发〔2006〕20号);《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开展省级地质勘查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7号);《关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2005〕15号);《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北京市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意见管理办法》(京国土房管规科〔2004〕111号);《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2001~2015)》。
规划编制过程中,先后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管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地勘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和衔接。
本规划编制的基准年为2005年,实施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一章 地质勘查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地质勘查现状
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北京地区完成了第二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部分区域地球物理调查,以及1∶5万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查。 “十五”期间陆续完成了奥运主场馆活动断裂及岩溶塌陷专项地质调查,城市生活垃圾地质环境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延庆县农业地质调查,地铁工程勘查等工作。
地下水调查和监测:“十五”期间完成了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怀柔和平谷两处应急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勘查,目前正在实施房山区岩溶应急供水水源地、第三水厂、第八水厂和石景山区水厂水源地改扩建工程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继续开展了平原区1000余个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长期监测工作。
地热勘查和监测:北京地区分布了小汤山、城区、良乡、李遂、延庆、沙河、天竺、后沙峪、双桥、凤河营等10个地热田,分布面积达2760平方公里。截止到2004年底,北京地区的各类地热井(勘探井、生产井、观测井、回灌井、试验井等)已开凿315眼,正在开采的地热井166眼。2005年地热开采总量772万立方米。
固体矿产勘查:截止2003年底,累计查明煤资源储量27.32亿吨,保有资源储量23.83亿吨,全国排名第19位;铁矿累计探明资源储量10.99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0.56亿吨,全国排名第11位。汉白玉(大理石)是北京地区独有的名贵矿产资源,已探明汉白玉石材资源量80万立方米。
二、主要问题
地质勘查与城市发展结合不紧密:山区地质资料多且以地质找矿和基础地质研究为目的。相对山区而言,平原区地质资料少且调查精度和研究程度低。缺乏系统性、集成性成果,对与城市规划和建设密切相关的城市地质问题缺乏综合性研究。
地质项目投入机制尚未建立:1999年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以来,地质勘查工作尚未纳入北京市“十五”计划,5年来地质勘查并没有真正融入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地质勘查的项目经费投入不足。因未建立地质勘查项目经费投入机制,地质勘查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地下水基础性调查研究较为薄弱,岩溶水供水能力研究不足:北京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在南水北调水源进京前,为保障城市安全供水,需要充足的地下水水源。由于岩溶地下水基础性勘查研究薄弱,寻找新的应急水源地的任务十分艰巨。
地热资源勘查程度偏低,浅层地(温)能资源量不明:全市10个地热田中仅城区、小汤山、李遂、良乡四个地热田完成了地热资源勘查评价,达到详查或勘探程度。由于地热资源开发速度远远超过勘查评价和研究程度,勘查滞后于开发,热田的地热资源总量尚未摸清,使地热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增大。随着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快速推广,支撑地温能行政管理的基础地质工作基本处于空白,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技术研究尚未开展。
固体矿产后备储量不清:经过多年的开采,汉白玉资源储备严重不足,备采资源已近枯竭。煤、铁矿作为国家18种重要战略性矿产,其地质勘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停滞状态,现已探明的煤资源量仅相当于资源总量的31%,铁矿资源尚有一定资源潜力没有查明。
地质资料和地质数据的集成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尚未形成:已有的各种地质资料和地质成果内容单一、资料陈旧、应用领域窄,地学信息检索、交换和共享程度低,地质勘查资料和成果的集成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低,不能满足政府决策、管理和社会公众对地学信息的需求。
适应首都城市发展需求的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改革开放后,经济成分日趋多元化,地质勘查投资主体和服务对象也随之变化,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地质勘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亟待健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