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专栏 > 十三五规划专题 > 规划回顾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测绘事业发展规划

日期:2006-11-08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前 言

  测绘事业是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首都测绘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推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北京市测绘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国家测绘局《测绘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经济社会对测绘保障的需求以及测绘事业发展的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测绘事业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保证措施,是指导本市行政区域内基础测绘、专业测绘和地理信息产业等相关工作并促进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实施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专栏1:测绘
  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


 

 

专栏2:基础测绘
  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是指建立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专栏3:专业测绘
  专业测绘是指行业部门为保证本部门业务工作所进行的具有专业内容的测绘的总称。专业测绘应采用国家测绘技术标准或者行业测绘技术标准。

  

  一、回顾与总结

  “十五”期间是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本市测绘事业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推动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和现代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不断完善测绘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测绘队伍不断壮大,测绘市场不断繁荣发展。

  (一)测绘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2003年颁布实施了《北京市测绘条例》,该条例以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为依据,对1995年《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突出了北京特色,对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测绘统一监管,提高测绘服务保障能力,促进本市测绘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发布实施了《〈北京市测绘条例〉配套规定》,包括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北京市丙丁级测绘资质分级标准、基础测绘项目管理规定、测绘成果管理规定和测绘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初步建立了测绘法律法规体系。

  (二)测绘统一监管能力逐步提高

  《北京市测绘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测绘工作,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和管理;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各分局负责所辖区域内测绘工作的监督管理。随着依法行政进程的推进和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我市进一步规范了测绘管理机构,以北京市勘察设计管理处为基础,重新组建了北京市勘察设计与测绘管理办公室,作为市规划委所属行政机构,负责全市测绘的日常管理工作。解决了测绘管理机构的主体资格与所承担的职责不相适应的问题,也解决了与民政、国土等有关部门职能交叉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北京市测绘条例》,确定了《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资质审查》等七项行政许可事项。开展了测绘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组织了多次测绘成果保密检查、测绘产品质量专项检查和地图市场整顿等监管工作,加大了测绘执法监督力度,惩处了部分违法、违规测绘行为,建立了较为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测绘市场环境,提高了测绘依法行政水平和统一监督管理能力。

  (三)基础测绘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自1997年基础测绘列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来,本市基础测绘计划管理体制不断加强,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2003年《北京市测绘条例》对基础测绘规划、计划的编制、实施和经费投入渠道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使基础测绘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在法规的高度上得到保证。据统计,“十五”期间本市对基础测绘的专项投入超过2亿元。完成的基础测绘项目包括:1:500地形图四环范围(400平方公里)更新3次;1:2000地形图六环范围(3300平方公里)更新2次;1:1万地形图全市域范围(16410平方公里)更新1次。上述三种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基本反映“十五”末期现状。基本控制网维护工作按计划进行。“十五”期间,我市测绘部门向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提供了现势性较好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23万多张和各尺度基础地理数据22万多幅。基础测绘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现势性较好的基础测绘成果,为奥运场馆规划建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信息化建设等辅助政府决策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现势、可靠的基础地理数据。

  

 

专栏4: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地图比例尺=图上长度/相应实地水平距离。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是根据国家颁布的统一测量规范、图式和比例尺系列测绘或编绘而成的地形图,是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军队作战的基本用图,也是编制其它地图的基础。北京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系列比例尺分为1:500、1:2000和1:10000。1:500、1:2000地形图主要用于小范围内精确研究、评价地形,可供勘察、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工作使用。1:10000地形图主要用于小范围内详细研究和评价地形,城市、乡镇、农村、矿山建设的规划、设计,林斑调查,地籍调查,大比例尺的地质测量和普查,水电等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的特殊需要,以及可作为编制更小比例尺地形图或专题地图的基础资料。

  

  (四)数字测绘技术体系全面形成

  “十五”期间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为代表的“3S”技术,成为测绘科技发展的主流。北京市不失时机地跟踪先进技术发展,加大了科技攻关和数字化设备的投入力度,注重培养和引进测绘高新技术人才,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中央、地方和单位配套投入的方式,通过实施“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基本确立了地理空间信息从获取、处理、维护更新到应用服务的运行模式,提高了我市数字化测绘生产水平。

 

 

专栏5:遥感
  遥感(Remote Sensing缩写RS)通常是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被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取其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常用的传感器:航空摄影机(航摄仪)、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专题制图仪、反束光导摄像管、HRV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专栏6: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GIS):顾名思义,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地理信息的系统。地理信息是指直接或间接与地球上的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又常称为空间信息。一般来说,GIS可定义为:"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

 

 


专栏7: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缩写GNSS):GNSS是用于定位用户接收机地理位置的一种卫星系统,它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每个GNSS系统都是轨道卫星星群与地面站网络协同工作的。基于卫星的导航系统使用的是三角测量方法来定为用户的,定位结果是利用从众多卫星得到的信息计算出来的。每颗卫星都以一个精确的时间间隔来发送编码信号,接收机会将信号信息转化为位置、速率以及时间估计。利用这些信息,地球表面上或附近的任何接收机就能够计算出发射信号的卫星的精确位置以及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

 

  (五)测绘保障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专业测绘的保障服务作用日益突出。测绘持证单位由“九五”末期38家发展到“十五”末期的140余家,持证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超过3200人,专业测绘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有效保障了社会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对测绘的需求。各专业测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规划测量除为规划设计、审批、管理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外,还开创了与规划监督相结合的新的工作方式;工程测量为北京市奥运场馆建设、市政道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居住小区建设等提供了及时、可靠、适用的测绘保障服务;地籍测量、土地详查、房产测绘等为政府合理利用资源、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效依据;2003年开展的界线测量,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了全市范围市和区县级行政区域勘界测量工作;紧密结合实际需要,编制了包括《北京市城市地图集》、《北京市行政区划地图集》在内的地图产品200多件(包括公开出版、展示、内部使用等),基本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要。

  (六)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明显提升

  在基本实现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的同时,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的管理和分发服务也正在向建立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迈进。目前具有城市基础测绘特点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已经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先后辅助了北京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公安交通、环境治理、应急指挥等开发建设项目,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新的辅助决策工具。   

  (七)存在的问题

  面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本市测绘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⒈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没有实现必要覆盖。1:500地形图只覆盖至城区四环范围,1:2000地形图只覆盖至六环范围,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基础测绘覆盖范围已不能满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求。

  ⒉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相对滞后。利用现有技术手段,不能快速获取和动态更新基础地理信息,难以及时反映我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频繁变化的城市地形地貌。

  ⒊测绘基准的现代化建设和服务手段滞后。随着城市建设和道路的改扩建,测量标志存在大量丢失、不通视等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城市控制点存在分布不均匀和精度不均衡等问题;现有测绘基准体系中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同一性不强。现有的测绘基准体系难以满足用户进行高精度、动态定位的需求,急需进行改造。

  


专栏8: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制作的、可通过计算机系统使用的数字化的基础测绘成果。


  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不足,主要反映在数据属性方面。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主要反映居民地、建(构)筑物、交通、水系、境界、地貌、植被等地表的基本要素,缺乏对地面景观基本属性信息等专题要素的表达,信息含量较低。

  ⒌地理信息产品不丰富,不能满足社会广泛需要。随着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地图和地理信息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迅速扩大,社会公众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单调的旅游地图和地图册,急需丰富多样的地理信息产品。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