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2-21 来源:《前线》杂志
2014年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京津冀地区考察调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每一个关键环节都亲自把脉定向,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三省市通力合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突破10.4万亿元,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正在向世界级城市群全面迈进。
同心协力、联合融合,坚决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
京津冀三省市牢记“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锚定党中央顶层设计蓝图同心同向发力。
健全党政协商机制,拓展合作广度深度。三省市党政代表团定期互访学习考察,先后签署多轮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深化交流合作。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研究部署三地协同主要任务,形成了“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的工作体系。三省市人大、政协分别开展协同立法、跨区域协商,衔接更加紧密、联动更加高效、推进更加有力。
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提升联合融合工作水平。三省市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市集中办公,由原来的协同协作提升到联合融合。按照条块结合原则,三省市专业部门及地市(区)共同组建交通、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毗邻地区等15个专题工作组,相互联系更紧密、沟通合作更顺畅。
扎实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三省市先后制定出台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意见、协同发展五年规划及年度工作要点,形成了“远期有贯彻意见、中期有规划、当年有工作要点”的梯次推进政策体系,层层抓好落实。
踔厉奋发、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坚定有序。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疏为进、以舍谋得,首都发展正在进行深刻转型。疏控并举打好“组合拳”。主动服务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2.5万余件,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舍掉“白菜帮”、做好“白菜心”,“动批”、大红门服装商贸城转型蝶变为金科新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疏解腾退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北京电影学院等8所市属高校在五环外建设新校区,天坛医院等15家市属医疗机构建设新院区,教育医疗资源布局不断优化。全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落实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持续降低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让核心区“静”下来。统筹用好疏解腾退空间资源,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服务功能、增补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超130平方公里,北京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两翼”齐飞格局加快形成。牢记“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使命,朝着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城市阔步前行,让城市副中心成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服务保障首批疏解至雄安新区的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落地,中国星网、中国华能、中国中化总部项目加快建设,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实现开工。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建设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北京市40余所学校、5所医疗卫生机构对接支持雄安新区,助力提升雄安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京冀两地共建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已落地企业60余家,天津港打造服务雄安新区便捷出海绿色通道。200余项“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移动办”,加快提升政务服务同城化水平。白洋淀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进入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已连续4年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城市绿心公园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新地标,北京环球度假区盛大开园,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投运即成网红打卡地,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行政办公区一期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顺利完成。副中心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3+1”主导功能持续加强,北投集团、华夏银行等一批市属企业落户,运河商务区吸引注册企业超2万家,张家湾设计小镇吸引440余家创新设计和城市科技企业落地发展,优质要素资源正在加速集聚。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实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机构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上线运行。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迈出新步伐。唱好京津“双城记”。支持北京科教资源与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展合作,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4900余家,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注册企业1400余家。举办京津产业交流合作对接洽谈会,签约项目41个,意向投资额超270亿元。加强北京陆港与天津港运输衔接,天津港至平谷、大红门港铁路班列开行。深化京冀高水平合作。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挂牌运行,跨界道路已达10条,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旅游通航,连续5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助力北三县提升城市软实力。共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支持“河北净菜”进京。北京携手张家口向世界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建设。发挥好京津对口帮扶机制作用,合力打赢京津冀地区脱贫攻坚战,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产业链创新链加速深度融合。坚持发挥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设立天津、通州、燕郊等分中心。强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与津冀创新平台共同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园区生态,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推动“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三省市共同绘制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产业链图谱,梳理重点企业清单,为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提供了“底数图”“导航图”。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电力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占全国20%以上。联合举办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签约项目152个,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围绕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5个重点领域,签订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1+5”合作框架协议。三省市共推出234个“区域通办”事项,自贸试验区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同事同标”。推动三省市空港、陆港、海港互联互通,502家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实现“三关”互认。
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新成效。始终牢记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一件接着一件干,干一件成一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张高铁、京哈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京昆、京台、京秦等9条高速公路相继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近1.1万公里。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约60%。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新成为“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共建绿色生态屏障,三省市植树造林6200余万亩,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推动优质教育服务资源向津冀均衡流动,成立15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组建22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支持北京医疗机构与津冀共建跨区域医联体,京津冀93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三省市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签署《京津冀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养老服务标准互通互认。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起点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将会同三省市有关单位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风雨无阻向前进,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紧抓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积极支持中央单位标志性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推进雄安城际站枢纽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雄安综合保税区。深化京雄教育、医疗、职教培训等对接合作,支持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加速发展。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加快重大项目投资建设,积极有序推进北京市属国企向副中心搬迁,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扎实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以促进毗邻地区深度融合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编制出台《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3年—2035年)》,进一步强化对区域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统筹。扎实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现厂通路建成通车,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跨界交通干道石小路等工程建设。完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推进通勤定制快巴向河北涿州等环京周边地区延伸覆盖。深化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协同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唱好京津“双城记”,优化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创新生态,提升天津港港口能级,推动平谷—天津港铁路班列常态化运营。
以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为动力,携手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加快“六链五群”产业布局,抓好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一链一策”开展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合力推进“开通一条路”“共造一辆车”等一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入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1+5”合作框架协议,扩大“同事同标”“跨省通办”范围,推出新一批资质资格互认清单。
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推动重点领域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建成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工程,持续推进京津冀机场群、港口群协作。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进京津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与河北对接合作,开展跨区域医联体建设,推动北京养老项目向河北省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加快实现京津冀社保卡跨省通用、一卡多用。
(作者简介:杨秀玲,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