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专栏 > 京津冀协同发展 > 权威解读
本市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

日期:2022-02-25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月23日上午,北京市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联合市委宣传部,会同市交通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北京冬奥组委等部门,共同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成效。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八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指导支持下,北京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持续加强与天津、河北两省市的协同联动,推动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重点领域任务取得新突破,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取得积极成效。

一、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

(一)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

严格执行并修订完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禁限目录在严守功能底线的同时,也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开了更大空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为北京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添了新动力。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000余个。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新校区如期投用;核心区三级医院床位累计疏解2200余张,2021年核心区三级医院外地患者较2019年同期减少约186万人次。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连续四年、建筑规模连续三年减量,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59.3%下降到2020的50.2%,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减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首都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型。

(二)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坚持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扎实落实京冀两省市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有序推进“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建设,幼儿园项目竣工交付,中小学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医院项目主体结构封顶。落实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工作的意见,对口帮扶雄安学校29所、医疗机构5所。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加快编制,积极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创新资源在雄安新区布局发展,超千家在京企业机构在雄安注册,其中,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142家。京雄城际铁路运营满一年,京雄高速北京段加快建设,两地直连直通的交通体系加快构建。

(三)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配合国家出台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本市实施方案和任务、政策、项目三个清单。市委市政府等市级机关正式迁入,首批搬迁涉及35个部门、165个单位、约1.5万人。行政办公区二期10个地块全部实现开工,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全部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投用。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60万人次,成为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积极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城市副中心集聚,北投集团、华夏银行等一批市属企业落户,运河商务区注册企业约1.6万家,张家湾设计小镇累计注册企业231家。

(四)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配合国家层面研究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有序实施交通一体化项目,厂通路、姚家园路东延等4条跨界道路均已签订接线协议,厂通路实现开工建设。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快建设。继续举办2021年北京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签约项目39个,意向投资额约247亿元,连续三年累计签约项目120余个,意向投资额达800亿元。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正式启动,推出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和70项政务服务事项。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大运河北京段与廊坊段实现同步分段旅游通航。

(五)重点领域任务加快推进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京哈高铁全线贯通。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京唐城际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区域环境生态治理持续改善,2021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较2013年下降63.1%。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干河流26年来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产业对接和创新协作不断深化,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完工投产北京项目达到56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3000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000余家,2021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累计1760亿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稳步推进,推动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天津、河北布局,成立14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开展教育协同帮扶项目。持续实施京张、京承等重点医疗卫生合作项目。43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4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21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三省市239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京津冀48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51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京津冀三地及雄安新区实现互设“跨省通办”窗口,京津冀“一网通办”专区新增区域服务事项55项。三地税务部门联合制定19项跨区域协同便利化举措,共同发布京津冀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

(六)放大冬奥牵引带动效应

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全力做好赛事组织与餐饮、住宿、医疗、物流、交通等赛会服务保障,做好水电气热安全运行和能源保障。全面落实冬奥遗产战略计划,对每个场馆均制定了赛后利用方案,打造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双奥遗产。大力发展普及冰雪运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实现。协同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强京张两地在冰雪装备制造、高科技产业、农业等领域合作。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从全球各大城市群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依托中心城市形成都市圈,进而组成城市群。都市圈作为衔接中心城市、城市群的中间层级,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是构建城市群的必经阶段。

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以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支撑,按照职住协同、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圈层结构,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本市已印发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重点任务落实工作方案,把各项任务纳入本市“十四五”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加强对“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任务统筹实施,确保各领域协同发展工作向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聚焦并有机衔接。目前,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通勤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厂通路等跨界道路建设提速,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正式揭牌,中日友好医院、友谊医院等16家央属、市属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签署协议并持续推进合作。北三县16家定点医疗机构已纳入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范围。2021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投资次数是2015年的2.4倍,“通勤圈”作为北京产业发展腹地作用显现。2021年北京企业对“功能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分别是2015年的2.2倍、2.1倍。2021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4成。

本市刚刚召开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强调,要着力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通勤圈”将坚持公交优先,积极发展区域快线,提升通勤效率。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延伸,促进职住协同、要素互补,形成同城化效应。“功能圈”将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抓好“交钥匙”项目后续工作,办好中关村科技园。唱好京津“双城记”,加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平台建设,推动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深度融合。“产业圈”将支持重点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推动应用场景和技术项目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充分发挥冬奥会牵引带动作用,加强冬奥场馆可持续利用,积极发展冰雪运动产业,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金名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一年。北京市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全力推进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带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更多新成果、新成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W020220225601104801108_副本.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