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专栏 > 京津冀协同发展 > 媒体报道
通勤圈先行 产业圈发力 都市圈建设生机勃勃(政协专版-政府声音)

日期:2022-11-28 来源:北京日报

  经过多年协同发展,京津冀城市群建设进展如何?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表示,京津冀城市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生机勃勃。北京市把通勤圈建设作为现阶段重中之重,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形成同城效应。

  都市圈三个圈层地区生产总值3.9万亿元

  首都都市圈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刘伯正介绍,通勤圈呈现较强的职住属性,已经成为北京人力资源蓄水池。其中通州区与北三县对接道路已达10条,开通运营公交线路共21条。厂通路开工建设,姚家园路东延、石小路、通宝路等均已签订接线协议,今后还将推动轨道交通建设,解决通勤人员通勤问题;功能圈与北京经济联系紧密,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要承接地;产业圈集聚了北京转移出的钢铁、机械、汽车、医药、商贸等产业,已初步形成与北京联系紧密的产业配套格局。“总体来看,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三个圈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4成。”他说。

  通勤圈建设是现阶段重中之重

  记者注意到,今年本市协同发展工作要点中,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已单独成章,相关内容同时纳入津冀两地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刘伯正表示,北京将携手津冀共同抓好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加快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现阶段通勤圈建设是重中之重。”刘伯正说,将促进环京地区通勤圈深度融合,完善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快线连接,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形成同城化效应。此外,还将促进功能圈错位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坚持河北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推动符合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向河北雄安新区疏解转移,协助办好“三校一院”,共建中关村科技园。

  强化资源要素聚集推动产业圈强链补链

  产业圈是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一环。刘伯正介绍,目前,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完工投产北京项目达到134个,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0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1760亿元。

  未来如何推动产业圈强链补链?刘伯正表示,要畅通区域市场循环,强化资源要素聚集,推动节点城市发展,形成紧密分工协作格局。他还介绍,要以都市圈建设带动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让“轨道上的京津冀”更加畅通,完善区域公路交通网,构建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建;推动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北京创新成果在津冀转化应用。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院

电话:010-55590088

邮编:101160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北京发改政务掌上办
主办: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网站标识码:1100000011京ICP备0508492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