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1-16 17:35 来源:北京日报
昨天,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四场“履职新时代”代表委员集体采访,市人大代表周茂非,市政协委员郭磊、杜镇杰围绕文化建设主题建言献策。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路艳霞 刘菲菲
昨天晚上,市两会期间进行了第四场“履职新时代”集体采访,市人大代表周茂非,市政协委员郭磊、杜镇杰围绕“文化建设”话题展开热议,大到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细到如何传承保护京剧传统骨子老戏,无论涉及哪个话题,创新无不是关键词。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
“去年在履职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感动的场面。”市人大代表,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茂非说,比如中轴线申遗面临空间腾退,劳动人民文化宫75户老住户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腾退了出去。
会上,他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消息,“企业的IP,以及商标权、专利权,可以变成真金白银。”他透露说,我国首支知识产权证券化标准化产品“第一创业-文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近日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获批,该产品以文投集团所属的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为原始权益人,底层资产租赁标的物全部为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总规模达7.33亿元。“这个产品的获批实现了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零的突破。”
周茂非建议,进一步细化落实龙头文化企业培育的“旗舰计划”,比如在市属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探索建立年度国有资本金补充和注入机制,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首都国有文化龙头企业。建议市有关部门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沟通协调,大力推进市属国有文化企业在A股首发上市和再融资。探索积极开展创新试点,支持文化功能区投资运营资金平衡,助推整体环境品质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为首都文化产业的聚集化、高端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培育英才服务首都文教发展
市政协委员,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是市政协十三届新委员,他更关注艺术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等话题。谈及自己一年来的履职感受,郭磊直言更“操心”了。平时更加注意和身边人的沟通,倾听更多声音。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郭磊介绍说,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北京舞蹈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舞蹈文化英才,作为主动对接首都文化艺术发展需要的首要任务。
进入新时代,北京舞蹈学院作为市属高等院校,无疑要有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成立了教育学院,新开设了“京籍师范专业”本科教育,以每年招收和培养50名京籍学生来主动承接和应对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紧缺学科师资的培养需要。学校还成立了创意学院,通过明确对接首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明确了跨学科人才培养以带动和推广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学校还开放了专业剧场,年均提供高雅舞蹈演出超百场,近两年约有10万余人次观看演出,满足了首都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探索新机制,保护传统骨子老戏
市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演员杜镇杰此次参会带来的提案,还是和传统老戏有关,一个是保住传统的骨子老戏,一个是对于京剧宣传需要全新定位。他现场呼吁,北京京剧院是世界级的剧院,需要一个专属剧场。
谈及履职一年来的感受,杜镇杰说,“以前是关心舞台,当上政协委员后,对身边的大事小情都有了更多的关注。”他说,自己从京剧院出来遛弯儿,会一边背戏,一边寻摸着垃圾处理问题,还写了社区民情报告。而且他还关注到了中小学缺乏国学教师队伍、京剧进校园缺乏师资等问题,并向有关部门反映。
在杜镇杰看来,从京剧从业者、教育者到社会大众对于传统剧目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资金流向和宣传资源多集中在新戏、当代题材的戏,对传统骨子老戏保护还不够。他建议,可以仿效日本歌舞伎的保护方式,来保护骨子老戏,比如用专门的演出场所、专门的演员队伍、专门的培训课程来保护。此外,他还谈及国家应拨付专门资金,用于优秀传统剧目的抢救、排演和传承;设立京剧优秀传统剧目档案管理制度;完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度,设置专门从事京剧优秀传统剧目演出和传承活动的传承者;扶持一批传统戏演出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为中青年演员呼吁,杜镇杰站了出来。他说,现在综艺晚会往往会上京歌,使很多观众误以为这就是京剧,看下热闹就完了。实际上,京剧是剧场艺术,是“角儿”的艺术。他呼吁,京剧宣传应该有全新定位,应该通过宣传“角儿”,把观众带进剧场。“很多京剧人就琢磨背戏、改戏,他们不会推销和经营自己,所以应该有一个宣传平台,把他们推到前台。”